周尧:只攻“雕虫”小技(3)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4-03 08:47:06
浏览

周尧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尽力把讲课和实验结合起来,根据昆虫分类学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听、看、作、议”相结合的教学法,还常常带领学生到田间观察和采集标本,帮助学生识别昆虫。

除基础教学外,周尧还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他编写了多部教材,其中《普通昆虫学》曾被越南教育部译为越南文出版。他还十分重视和善于绘制昆虫教学挂图,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中国昆虫学图说》、第一套《农业害虫挂图》和第一本《检疫害虫图说》,这些都是昆虫学科的重要教学参考书和工具书。

在周尧看来,生物绘图是分类和形态工作者应当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他利用回光镜起稿,再上墨,不仅真实、生动,还能保证科学性和艺术性极好地结合。经他整理绘制的昆虫图多达1435幅,后来经整理出版了《周尧昆虫图画集》,很多教材和专著都引用了他的原图。

1979年,周尧开始招收研究生,他的培养特点非常明显,比如他坚持导师负责和集体指导相结合,这样可以发挥群体指导优势,使研究生可以取众导师之长。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对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专门提出了10项道德标准,不仅在昆虫学研究生教育中起到明显作用,而且被中央党校、陕西省党校等刊物所刊载,甚至本人还被十多所农林院校及解放军炮兵研究所邀请作专题报告。

据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研究员丁岩钦回忆:“周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总是早出晚归。有一次,我们调查完虫情,天已经很晚,来到渭河边,既看不到桥也找不到人引路,这时周先生说:‘我在前面探路,你们跟着来。’说着就拿起捕虫网下水了”。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先生舍身忘我的精神,一直被学生铭记心中。

周尧不仅关心自己的学生,对待其他院校毕业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也极力提供帮助。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杨集昆、李法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黄复生等,都曾在工作中得到过周尧的支持和帮助,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师生情。

原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植保系高级工程师李法圣清楚地记得,自己曾于1962年与周尧一起在秦岭、华山一带采集标本,“周老师一点一滴地教我们如何采集、认虫,还和我们讲他出国求学和国内昆虫教学科研工作情况。回到招待所,他几乎天天来看我们”。

李法圣犹记,拜访周尧家时,家中居室简陋,但到处是书、手稿和书信,还养着很多虫子,尤其是他那一千多幅亲手绘制的各类昆虫图,令人赞叹不已。

“蝶神”与“虫坛怪杰”

“乡亲们,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我深知粮食对农民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粮食,百姓怎么活啊?小麦吸浆虫的问题我一定会为乡亲们解决。”

这是根据周尧事迹改编的原创话剧《雕虫沧桑》中,周尧在上世纪50年代帮助农民战胜生产困难的一幕。

小麦吸浆虫是北半球小麦生产中间歇性暴发成灾的毁灭性害虫,从1948年起在陕西关中、豫南、皖北、苏北等地危害成灾,小麦损失率达50%,个别田块收获不够种子,许多农民痛哭流涕,苦不堪言。1950年,农业部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委托周尧进行小麦吸浆虫防治研究。接受任务后,他带领本系教师、学生在麦田观察,在关中各地调研,进行大面积药剂防治试验,调查品种抗性,很快查明了吸浆虫的主要种类和暴发规律,明确了抗虫的品种和主要天敌,筛选出了有效的防治药剂和使用方法,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使小麦吸浆虫的严重危害很快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