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首次绘制中国大陆人群汞摄入健康风险地图(2)
地区间贸易的显著作用揭示了开展经济供应链不同环节中汞风险溯源及相关针对性政策制定等工作的重要性,其中贸易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地区来源,可在不同视角下制定相应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例如,山东和河南可优先采取生产环节的控制措施(例如提高能效、安装汞去除设备),而京津地区、中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则优先采取消费环节的控制措施(例如改变客户消费习惯、推行消费税),对于山西、内蒙古和陕西,初始投入环节的控制措施将更为有效(例如改变投资、贷款和补贴策略)。对于贸易合作,研究建议作为最终消费者的上海、浙江和广东可以转移先进技术和资本到其上游作为直接排放者的贸易伙伴地区(例如河南、甘肃),作为初始投入者的山西和内蒙古也可以转移先进技术和资本到其下游作为直接排放者的贸易伙伴地区(例如甘肃、云南),由此来减少这些最终消费者和初始投入者通过地区间贸易所转移的风险。
专家认为,该项研究虽然量化了健康风险,但总体来看中国地区的汞暴露仍处于较为安全的量值,但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大气汞排放国,风险变化不容忽视。在中国,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汞控制策略尤为重要。由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从多视角制定控制措施并加强地区间合作,以期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据悉,该工作是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合作成果。华东师范大学为该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学科博士后陈龙为论文第一作者,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束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梁赛教授、伦敦大学学院米志付博士、广东工业大学杨志峰院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华东师范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