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治学不为媚时语 独寻真知启后人(2)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4-10 10:22:39
浏览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于是,他选择留在中原大学,从事以思想改造为主的干部培训工作,并最终进入新成立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

及至中原大学与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和湖北教育学院合并成为华中师范学院时,章开沅还只是“中共党史”的实习教员。1954年开始为本科生上近代史课程以后,他正式进入中国近代史领域,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1981年,章开沅与著名历史学家林增平主编的120万字的3卷本《辛亥革命史》面世。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辛亥革命综论性的煌煌巨著,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赞誉,被称为最能体现当时中国辛亥革命研究的观点、方法、水平的权威性著作,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又被列入国家精品著作再版。

此后,章开沅又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相关著作,如《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先后被译成韩文、英文、俄文三种文字出版;《辛亥革命大写真》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等,推动了辛亥革命史研究在主题与方法上的拓展,得到中外学界的积极回应。

上世纪80年代,作为海内外学者公认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权威,章开沅还应邀赴海外讲学,着重介绍新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成就与新趋向,将中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了国际。

出于一个历史学家的良知和历史责任感,自上世纪90年代初,章开沅投入到贝德士文献的系统发掘、整理和艰苦研究,相继推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荣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南京:1937.11—1938.5》《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曾两度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贝德士文献研究》等著作。这些论著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强有力地捍卫了历史的尊严,先后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他关于南京大屠杀以及贝德士文献的研究给予报道和评论。

章开沅不仅关注历史,也拷问史魂,关注现实,提倡“参与史学”,主张“历史学者不仅应该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而且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与影响现实生活,并且与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来”。

数十年来,他身体力行,广泛参加有关社会活动,发出正义的呼声,勇敢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2006年,在首届南京国际和平论坛上,他被授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

此外,章开沅还为武汉市首义广场与红楼、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珠海留学史博物馆的建设建言献策,并关注市井生态,曾为杜绝公开叫卖假发票而奔走呼号。

虽已荣休,章开沅仍然笔耕不辍,心系史学繁荣,并用史学研究来推动社会进步与世界文明发展。

2015年,11卷本约460万字的《章开沅文集》出版,该文集全面汇集章开沅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学术研究、教育管理、社会思考、文明对话等各个方面的成果,备受学界瞩目。

有勇气与主流保持理性距离

章开沅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仅6年(1985~1991),但是他却堪称自院校调整以来,该校声望最高的校长。如今,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内,还有着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章开沅路”。

请辞这件事,在他的生涯中并不是只发生过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