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道德问题被撤稿 500年也别想洗白”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31:51
浏览

 
爱思唯尔全球期刊出版总裁菲利普·德哈根:  
“因道德问题被撤稿 500年也别想洗白”  
 

最近,科技界屡屡遭受撤稿风波。先是哈佛大学要求撤稿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Anversa博士高达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再是清华大学11篇材料科学领域论文因学术不端遭撤稿,接着又是气与子工程师学会(IEEE)十年狂撤7000多篇会议论文及摘要。

关于“撤稿”话题,《中国科学报》专访了爱思唯尔全球期刊出版总裁菲利普·德哈根(PhilippeTerheggen)。

“因道德问题被撤稿 500年也别想洗白”

哈佛事件尘埃落定还要等很久

《中国科学报》:最近科技界屡陷撤稿丑闻,其中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要求撤掉该校前教授在《柳叶刀》等杂志上发表的31篇论文。《柳叶刀》是爱思唯尔旗下期刊,目前爱思唯尔对该事件采取了什么行动?

PhilippeTerheggen:10月底,我们收到了哈佛大学的调查和撤稿要求。目前,我们正在和哈佛大学紧密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有一些不同的途径来注明这些撤稿进度,包括“表示关切”“撤稿”“退稿”“更正”。“表示关切”意味着这篇文章目前正在调查中;“撤稿”意味着最终决定撤掉文章;“退稿”表明文章在出版流程,但是撤回不发表;“更正”一般表明论文有小的错误,但作者是诚实的。

在哈佛事件被披露之后,我们很快发布了对被要求撤稿论文的关切。

最终解决这个事件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需要对更多的细节进行调查。

发生这样的事件会对研究人员、编辑、研究机构和出版商都造成影响。每一个撤稿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很多人花很长时间,可能需要好几年。

主观造假会被刻上“烙印”

《中国科学报》:如果是由作者不诚实造成的撤稿,爱思唯尔是否会给涉事作者一定的告诫或惩罚?

PhilippeTerheggen:研究人员在自己发表的文章中发现错误的时候,他们可以与期刊编辑沟通,如果是大的错误,影响到文章的结论,就需要被撤稿,但这种撤稿是诚实的,也是值得尊敬的。

当然,也有反面的、不诚实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被撤稿的文章其实还是可以被看到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这篇文章从平台上被撤下。在文章最上面会标注这篇文章因为学术道德问题被撤稿。这个是在未来10年、20年、30年、100年、500年之后都可以看到的。

中国每1美元国家经费中的撤稿数排全球14位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全球撤稿情况如何?被撤稿件中有多少是来自中国的稿件?

PhilippeTerheggen:就爱思唯尔的撤稿情况来看,从2012年到现在,我们出版文章的数量是增长的,但撤稿的数量实际上并没有增长。2012年,我们出版了34万篇文章,2018年我们出版了48万篇文章。今年,我们撤稿的数量是220篇,这么算下来,平均2400篇文章中有1篇稿件被撤回。

就全球撤稿情况来看,基于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显示,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一共有超过18000条撤稿数据。考虑到国家科研产出和投入的情况,平均每1美元国家科研经费的撤稿数,中国排在全球第十四位。在中国的撤稿中,占比最大的撤稿原因是“作者自己提交撤稿申请”,这一比例约占30%至40%。

同时,全球的论文产出从2003年到现在翻了一番,但是撤稿的数量是保持稳定的,这和爱思唯尔的数据是一致的。

撤稿数量能够保持稳定,说明科研机构、政府、出版商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开始起到了作用,所有人都了解了科研和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出版商下大力气预防学术不端引起的撤稿

《中国科学报》:目前撤稿现象频发,科研人员和出版商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PhilippeTerheggen:我想强调的是,绝大多数的科研人员是诚实的。科研人员做了很好的工作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即使我们只看被撤稿的文章,在撤稿观察(RetractionWatch)数据库里,被撤稿的文章中,只有四分之一左右是由于学术不端而被撤稿的,也就是说,只有一小部分作者存在诚信问题。整体来看,研究人员是诚实的。

科研工作是复杂的、不容易的,科研人员可以犯错误。如果发表的文章有错误,可以去找编辑沟通找到解决的办法,比如发更正声明。

作为出版商,我们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如何预防学术不端引起的撤稿,包括在文章出版之前发现剽窃、利益冲突、数据造假、不当引用、身份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虽然这些只占了一小部分,但是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做这件事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