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 消费分级致五环外经济走红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24:23
浏览

  编者按:在迟迟找不到新钱的情况下,一级市场投资人越来越急迫的推动创业公司在二级市场上套现,由此,2018年创纪录的成为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的大年,但是,在争夺资金的“互相挤踏”下,“破发”也成为IPO时挥之不去的魔咒。不过,依旧还有例外,那些做“五环外用户”生意的公司,得到了一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共同认可。对于贴着高科技标签的互联网行业而言,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64家互联网公司扎堆IPO

  上市首日破发率超五成

  今年以来,互联网公司上市热潮不断,在这一年里,美团点评、优信二手车、拼多多、小米等64家互联网企业相继上市。

  其中美团点评、小米集团以及爱奇艺等大体量互联网公司的上市更是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普遍关注。

  甚至有人戏称,今年互联网企业很忙,不是在交易所敲钟,就是在去交易所交表的路上。特别是7月12日,还出现了8家公司扎堆港交所同时敲锣(其中近半数为互联网公司),导致港交所的锣都不够用了,只能两家公司共用一面。

  具体来看,根据艾瑞咨询发布《2018互联网企业集体忙上市》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14日,上市的国内互联网企业有64家,其中登陆港交所的有26家,登陆美国股市的27家,在中国大陆上市的仅11家。

  从财务数据角度来看,这些公司大部分是流血上市,例如,新近上市的蘑菇街连续两年亏损,2017财年净亏损9.39亿元、2018财年净亏损5.58亿元;2018财年上半年净亏损2.52亿元;2019上半财年,蘑菇街净亏损为1.86亿元。

  除了流血上市外,在奔涌的上市热潮背后,IPO后的破发情况也是屡屡出现。

  以主打时尚商的蘑菇街为例,北京时间12月6日,蘑菇街登陆纽交所,发行价为14美元/ADS,当天蘑菇街以12美元/ADS开盘,最低跌至11.58美元/ADS,开盘即破发。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上市互联网公司的上市股价相对于IPO发行价表现不一,但大多数公司股价呈下降趋势。此外,上市当日就破发的企业超三分之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赴美上市新股股价破发的超过10家,破发率超过六成。

  与美股相似的是,今年在港股上市的企业破发率也奇高。安信证券统计数据表示,以港股为例,2018年前三季度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达51%,而上市后1个月内破发率达81%。

  一级市场募资骤降超六成

  互联网公司年底忙裁员

  回顾2018年,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互联网上市热潮,一边是一级市场融资情况却陷入寒冬。

  来自投中集团的报告显示,2018年前11个月,共计850支基金进入募资阶段,同比下降20.41%;目标募资规模共计6042.33亿美元,小幅上升6.3%。资本寒冬的背景下,基金募资难加剧,但从目标规模来看,基金募资需求并未降低。

  2018年下半年,开始募集的基金数量和目标规模普遍缩水,11月仅61支基金开始募集,目标总规模263.11亿美元。另外,2018年前11个月,VC/PE募集完成基金共797支,同比下降32.29%,募集总规模1006.79亿美元,同比骤降64.06%,总体来看,2018年,基金募资难现象明显。

  资本寒冬的背景下是互联网公司迎来裁员潮,例如知乎被爆裁员20%,涉及员工数或达300人;锤子近期也被爆出大批量裁员。

  有互联网圈内人士在与《证券日报》记者交流时表示,自己上一个公司因为融不到钱,原先200多人裁到只剩下不到100人,裁员比例超过50%,“我自己就是上着班,然后被通知不用来了,所有试用期员工全部裁掉,而正式员工给一个月工资补偿。”

  曾经风光无二的区块链公司也不得不开始裁员,比特大陆内部员工透露,比特大陆年前将裁员1700人,裁员比例超过50%。而且裁员不只是在国内进行,比特大陆海外分部也都进行了裁员。

  对于上述消息,比特大陆有关负责人在回应《证券日报》记者时表示,“并没有外界所传那么夸张,是正常调整。”

  除比特大陆外,12月25日有消息指出,摩拜最近在大规模裁员,在裁员之前的12月23日,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刚刚辞去摩拜CEO的职位。

  据称,本次裁员由美团进行操作,裁员完成后,摩拜现有的财务、人事等部门将直接由美团对应部门接管。业务部门,技术、地方站等裁员力度较大,而市场部几乎全部被裁,北、上、广的地方市场在本次裁员后仅留一人。

  拼多多趣头条剑走偏锋

  五环外经济成为新卖点

  岳云鹏因为一首《五环之歌》一夜走红,在资本市场上,很多APP也因为聚焦五环外的用户而走红。

  其中,最有名的算是拼多多,成立仅三年多就在美国成功上市。拼多多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由用户向朋友、家人和邻居等发起拼单邀请,以低价拼团购买到商品,低价策略是其核心竞争力,消费目标客户主要在五环外,三、四线城市以下。

  除拼多多外,另一款同样聚焦五环外用户的趣头条成立仅2年,就在美国成功上市。趣头条在公司简介中介绍自己是新生代内容资讯APP,致力于让用户的阅读更有价值,向用户推送感兴趣的内容资讯,和拼多多的目标用户相同的是,同样将眼光放在三、四线城市以下。

  它们都是在今年赴美上市成功,都是依托社交媒体来做产品,都是将目标客户放在五环之外,三、四线城市以下。但是从财报上来看,公司均未实现盈利,拼多多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公司营收33.724亿元,同比增长697%,净亏损10.98亿元,年度活跃用户3.86亿;而趣头条第三季度财报是上市以来的首份财报,营收9.77亿元,同比增长520%,净亏损10.33亿元。

  除了已经上市的拼多多和趣头条,聚焦同样群体的还包括未上市的公司如快手等,还在资本寒冬中获得融资,今年4月份,快手宣布完成新一轮4亿美元融资,由腾讯领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拼多多的走红,还冒出了学习范例,一款名为“拼少少”的商对外宣布即将上线,其不仅和拼多多一样定位于社交商,甚至连名字、商标也类似。

  马蜂窝数据造假曝光

  OTA行业“同病相怜”

  2018年,OTA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一篇名为《估值175亿元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将本身是以UGC内容切入垂直旅游细分市场的马蜂窝推上了风口浪尖,上述自媒体文章引用乎睿数据团队的报告,称马蜂窝平台关于餐饮和酒店的抄袭评论占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文章迅速获得10万+的阅读量,并引起行业震荡,甚至有消息称,如果上述质疑最终被坐实,马蜂窝估值或将从174亿元降至20多亿元。

  事实上,OTA行业发展早期,50%的流量靠技术手段实现已经成为圈中公开的秘密。此次风波也将OTA行业甚至UGC行业的数据造假问题放上

  台面。事实上,OTA行业中刷点评和虚假游记攻略等已形成一条产业链,甚至明码标价,例如,账号0.18元,抓取点评3元/条,原创点评4元至5元每条,虚假游记低则50元/篇,高则300元至500元一篇。

  对此,马蜂窝联合创始人、CEO陈罡回应称,马蜂窝在餐饮等点评数据方面存在部分问题,但远没有外界所表述的那么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