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新脚步从未停歇(2)
“如果大学永远是象牙塔,研究所永远是不问市场的技术翰林院,它们永远和工厂老死不相往来,那么科学的春风,就永远不度玉门关。”对信息时代的提前感知,激发了陈春先另一种“强国梦”,陈春先在破冰路上倔强坚守。
时代决定命运,“科学的春天”带来春的消息。1983年,中央一锤定音,争议烟消云散。科技人员下海,自此成潮。
到1987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有相当规模,每天前来采购的人流量最高达到20万人次,科技企业148家,总销售额有9亿多元,占海淀区社会总收入的37%。
硬币总有两面。改革开放初期,野蛮生长的中关村,繁荣与混乱相生相伴。早期市场经济中存在过不法行为,中关村也是重灾区。“取缔”“禁止”“清理”之声甚嚣尘上。
众声喧哗中,一篇报道点明时代的方向。
“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冲击了旧观念,冲击了科技和经济相脱节的旧体制,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探索了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和发展的新路子,为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198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一版刊发《“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肯定了中关村的做法。
打破围堵,冲破藩篱,中关村先行一步。同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我国首家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这一天开始,中关村正式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以此为标志,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翻开新篇章。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中国,需要连接世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中关村再次推上潮头,引领中国“触网”。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1995年,北京中关村,一张巨大的广告牌矗立在白颐路(现中关村大街)南端街角处,广告牌所指,是中国最早的民营互联网公司——瀛海威。
而在此前一年,已经在中关村创业10年的柳传志,成立了联想微机事业部,我国第一台万元以下的286电脑在中关村诞生。
发展互联网拼的是人才。留学生注册公司,只需6天半;如果公司被认定为有前途,还会获得8万元的“留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公司赚钱了,还能把人民币全部换成外汇带走……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让大批互联网“海归”锁定中关村。
仅2000年春天,中关村新诞生的149家企业里,就有50家网络公司,这比之前全中国的网络公司加起来还要多。而在这一年,中国网民的数量,也比1998年的204万人翻了十倍。新浪、搜狐、百度等一批互联网公司在中关村发展壮大……
仿佛在一瞬间,中国人迈入了网络时代。
竞技世界 铸创新创业雄心
新的时代,新的奋斗。中关村永远有张年轻的脸,创新是它不变的灵魂。
“创业者,就是要做别人想但不敢去做的事情。”85后的印奇,带着他的初创公司“旷视科技”,选择了门槛极高的人脸识别。“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没有这个,人工智能就没有眼睛。”
信念如种子,甚至能在岩缝中萌生。仅仅3年,“刷脸”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我们的公共安全模式也由于这项技术被重塑,“如果一个逃犯走进有监控摄像头覆盖的区域,只要他露脸,一看一个准。”
凭借着核心技术,旷视科技在各项国际人工智能顶级竞赛中多次取得佳绩,揽获25项世界技术评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