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与金融碰出别样火花
知识产权与金融碰出别样火花
■本报记者 王方
作为新生事物,知识产权金融能否更好地激发创新动力和创业活力,如何通过金融手段让知识产权走向现实生产力,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疑问。
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知识产权制度和金融制度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设计。
不过,作为新生事物,知识产权金融能否更好地激发创新动力和创业活力,如何通过金融手段让知识产权走向现实生产力,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疑问。
在日前举行的“新时代·新机遇”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研讨会上,业内人士深度探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发展新路径,助力知识产权运营。
知识产权金融的本质
知识产权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知识产权高价值专利培育、商业模式创新、金融风险防控、知识产权流转等各环节,涵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多项内容。
如专利商标质押融资就是知识产权金融其中一项内容。2018年,我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到1224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专利质押金额达到885亿元,质押项目5400余项,分别同比增长23%和34%,达到历史新高。
再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2015—2016年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国家知识产权局引导支持20个省市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运营,现已投出项目20余个,投资金额超过4亿元。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可以有效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更好地解决拥有专利权和商标权的广大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好地增强地理标志应用对‘三农’发展的支撑作用。”在研讨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有关人士表示。
其剖析了知识产权金融的本质:知识产权金融是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融合,是知识产权作为主要内容的金融业态,出发点是知识产权,落脚点是金融产品,其本质仍然是金融。
为此,他指出,首先要坚决做好金融风险防控。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于整治金融乱象、防控金融风险的精神,在知识产权金融模式创新中,从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大局出发,做到穿透分析、深入论证、严格把关、合规合法。
其次,坚决服务于实体经济。“知识产权金融要紧紧围绕服务于生产和流通,引导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严禁脱实向虚、空转套利,挑着知识产权之名、做着庞氏骗局之实的所谓金融创新现象的发生。”他说道。
国家大平台大作用
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董事长张东亮表示:“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引导金融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
2018年,国家平台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发挥资源有效对接、信息统一汇聚、服务集中供给的综合性作用。
张东亮透露,其中,电子信息领域高价值知识产权财政资金代偿工作稳步推进,针对智能传感器方向两家合作机构的投资工作已完成;针对下一代数字电视方向拟合作机构的投前审查工作也已基本完成,预计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