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含: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3)
回忆起这段经历,徐英含谈道,“当时国内还没人解剖过艾滋病感染者的遗体,浙江省卫生厅特别指定让我来解剖。我认为这是个光荣的任务,同时非常谨慎,最后幸不辱命”。
“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已年逾九旬的徐英含,正是用这句座右铭勉励自己、激励后学。2018年10月,他获得了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颁发的年度病理学终身成就奖。
育人和顾家兼具
正如当年开课之初,想尽办法吸引更多学生前来选课,徐英含对人才的培养一直孜孜不倦。
徐英含一共培养了14名研究生,这一人数虽然不多,但其中多为出类拔萃者。他们中间,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病理学终身教授龚芸,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科学家、宫颈癌疫苗(HPV疫苗)共同发明人周健等人。
徐英含爱生如子。第一位研究生李万德来自唐山,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暑假不回家,他爱人来看他,暑假就住在徐英含家中。
然而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徐英含又极为严苛。他说过一句话:“我是做法医尸体解剖的,从事这项工作要不偏不倚。一切均应实事求是,所见、所记录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不能被外物所左右。凡浮夸风、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都不允许。”
正是因为严格要求,卫生部研究生教育检查团曾来学校检查,最后给出的评语是,“你校最好的研究生就是徐英含的研究生”。其中就包括周健,他的研究生论文发表于美国毒理学与药理学杂志,其论文选题《铅离子在体外对肺泡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日后发明HPV疫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徐英含的勤奋和创新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来茂德在硕士期间研究课题是“大气污染对肺泡巨噬细胞影响”。毕业后,他赴德国学习转做大肠癌病理学研究,在该领域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成为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并于2011年当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来茂德还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为推动中国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堂堂正正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做学问”是徐英含的人生写照。行文于此,这似乎是一个标准版的科学家故事。其实并不尽然,相比传统报道中,科学家舍小家为大家的宣传,徐英含的家庭显得更接地气。
这说起来,这还要感谢一个人——他的老伴袁蔼娟。76岁那年,徐英含正在主编一本病理学教材,出版社要求成稿必须用电脑录入。当时是从来没有学过拼音、毫无电脑基础的袁蔼娟自学五笔打字,把录入书稿的工作承担了下来。袁蔼娟好学,徐英含大力支持。袁蔼娟练书法、做十字绣、写日记时,他总会主动承担家务。子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一样会帮忙处理家事,从无口角相争。
因此,在徐英含的家中,除了学术荣誉之外,还张贴着2017年、2018年镇、区、市、省“最美家庭”奖状,全国第十一届“五好家庭”奖状。而这些奖状也正说明了一位科学家成功的背后,是对人性、家庭和谐的追求换来的真善美。
《中国科学报》 (2019-04-17 第5版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