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能否“见微知著”(2)
“Ross和同事的成果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在密集地震网络中探测地震的方式。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看到数以百万计之前从未见过的地震,这改变了我们描述大地震前后发生的事情的能力。”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主任Michael Gurnis说。
风险图景
不过,记录这些小型地震可能不会对地震预测有所帮助。“我们无法推测该研究是否能提高地震的可预测性。”Ross告诉《中国科学报》。
但2016年刊登于《科学》的一项日本地震活动研究提出,密集小地震或为大地震前兆。
在俯冲到一块大陆下方的海底的许多地方都会发生小型地震,例如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域。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小地震会定期发生,并且这些事件可以被视为一次更大型地震的前兆。
《中国科学报》曾报道,日本东北大学地震学家Naoki Uchida团队使用了覆盖该国大部分地区的地震仪提供的数据,分析了1984年至2011年间6126次震级为2.5或者更大的成群出现的地震。这些重复的地震往往发生在两个地壳板块相遇的地质断层上。它们表明,地壳板块正在彼此缓慢地越过对方,这一几乎不知不觉的运动被称为慢滑。通常情况下,慢滑过后一场更大的地震便会发生。
此外,2018年年底,非营利组织“全球地震模型”发布了3幅全球地震图,通过整合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震局等机构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模型,描绘了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建筑物可能被地震破坏的地区,以及全球暴露地图。
“全球地震模型”风险协调员Vitor Silva表示,地球上2/3的建筑最终只分布在15个国家,了解哪里的建筑物比较脆弱可以帮助地方官员决定在哪里分配资源从而加强建设。
回到南加州,上世纪3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的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Beno Gutenberg提出了地震强度等级划分规则——“里氏震级”,并把地震学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
现在,Ross正沿着同事铺就的道路继续前进:“未来,我们将着眼于使用这个新目录更好地了解地震物理的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