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协厚植创新沃土 跑出创新“加速度“(2)
如果说学术交流高端化是市科协引入活水,引领科技创新活力的话;那么,盘活学会资源,就是培育科创中心建设内生动力,发挥学术交流的“倍增”效应。 200多家市级学会,覆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领域;同时市科协主管的近40家民非机构中,具有研发机构性质的就有34家,涉及生物医学、大数据、能源环境等领域。强大的组织网络资源和丰富细分的专业人才,如棋子一般星星点点散落在全市。
如何调动和用好这些资源?敏锐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是市科协学会学术创新的注脚。
积极搭建跨界平台。推动成立生命科学学会联盟等一批科技联合体,为学科交叉融合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支撑,发挥学会在产业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促进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协调服务作用。
鼓励和支持学会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市医学会每年举办各类学术活动1500余场,其中“东方”论坛在学术界、科技界受到广泛认可;创设上海医学科技奖,促进高水平医学科技成果展示交流。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精心打造的中国国际海事展,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海事专业展会。市化学化工学会聚焦奉贤重点产业,共建东方美谷研究院,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市科协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领域,成立专委会,更好发挥院士专家作用,在产业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关键环节、人才培育等方面汇众智,解决集成电路主要卡脖子的难题,推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助力生物医药转化应用,推动科研与企业、产业更加紧密结合。同时,联合市社团局,开展“建设与科创中心相适应的学会调研和与能力提升”专题研究,主动发现和解决学会工作的痛点和难点。
一系列组合拳的背后,是市科协学术引领能力的不断提升。“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意味着要大力促进学术能力提升。我们要打出品牌、亮出水平、体现特色,发挥科协在科创中心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实现学术水平高端化、学术成果智库化。”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如是强调。在他看来,学术工作要凸显“专、精、深”,坚持“姓科”,做好学术资源的深度开发;要开展跨学科、前瞻性、储备性的问题研究。
用人才集聚的温度发动创新引擎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宝贵的财富,时代的渴求,更是创新驱动最关键的动力。
在人才举荐上发力,厚植智力沃土。于1989年启动的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工作,至今已走过而立之年。历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及提名奖获得者群星璀璨,他们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在“顶天立地”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特种舰船用发动机等高精尖技术探索之路上,在“科技惠民”的田间工厂、地铁隧道、高架路桥、枢纽机场、白血病防治、新药研制、医疗技术等创新之路上,在激活“创新源头”的中国脑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纳米新材料、SSRF工程、同伦分析法等基础研究之路上,在“千里马”竞相奔腾的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医院、高科技企业等重大实验室的科研梯队成长之路上……处处闪耀着科技精英的智慧光芒。
而在本届评选中,市科协更是在继承中创新了人才评价的荣誉机制,评选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对科学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此外,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大众科学奖的评选,也都成为沪上科技人才标志性奖项;青少年科技教育硕果累累,选派中学生参加全球顶级的英特尔大赛、欧盟青年科学家大赛,创造历史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