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协厚植创新沃土 跑出创新“加速度“(3)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5-14 15:21:40
浏览

在人才引进上探索,汇聚创新合力。2015年8月,由中国科协与上海市共建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在浦东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首批离岸基地试点之一,是科协组织一项在人才引进机制和创新创业模式上的全新探索和试验;2018年,基地成功举办海外人才自贸区创业汇对接交流活动,通过全球引才引智服务国家战略。几年来,海智工作又如“强磁场”,正吸引着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来到自贸区。

在人才服务上提升,营造温馨家园。今年元宵佳节,市科协荣誉委员王振义、叶叔华、杨福家、沈文庆、陈凯先、李大潜等院士们齐聚科学会堂,有的携带家属挽着手走进大院,满脸笑容地相互问候“新年好”,像是真正回到了家一样;去年秋季草坪音乐会,市科协引入“光影秀”表演,17位院士、900多位科技工作者欢聚一堂,这是院士专家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音乐会;在人流集中的地铁站举办传承科学精神主题展,礼赞科学家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中心建设需要这样一批人,他们身怀创新理想、为目标孜孜以求并乐在其中。为人才赋能,市科协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把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马兴发说。

用科学普及的热度提升公民素质

2018年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1.88%,继续位列全国第一。这得益于加强科普模式研究,在覆盖面上体现全域科普,在内容上“接地气”,在方式上智能精准,在机制上协同联动。

以“民生需求+科普服务”为切口,探索形成“条块结合、党群一体、多元协同”的资源整合路径。今年3月,上海市科协党建带科建,加强社区科协建设,既突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轴心功能”,又打通科协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案例在中国科协进行了交流。

无论是开展社区书院试点,以打造市民群众家门口的精神家园为目标,在提供基层科普服务方面大胆探索和尝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还是进一步提升科普信息分众传播和精准投送能力,注重加强线上线下同步,固定端和移动端兼顾的资源供给载体建设——多次升级优化“智慧科普”盒子;亦或是在分类梳理市、区两级优质科普资源基础上,启动市级优秀科普项目资源库建设,以社区居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关切为切入点,努力打造科普服务资源“中央厨房”,科普,正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着力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在服务上注重线上线下相融合,在方式上注重参与式共建、共享式营造相结合,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

用创新服务的浓度助力经济转型

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共性需求,深入调研,发现“痛点”、找准“靶点”,精准施策。市科协创新服务以精准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提质增效。2018年,新建站点67家,7家站点创建全国模范站点,数量全国第一;4家建站企业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上海获奖企业总数的1/3。而今年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第10个年头,市科协将升级突破,打造“升级版”,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创新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