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典·数学典》:留存弘扬中国的数学基因(2)
自2006年立项至2018年出版,历经12个春秋,4个分典、35个总部、9册、1491万字的《数学典》终于面世。《数学典》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首次按照现代数学学科体系和现代图书分类,以类书编纂的方式,从“数学概论”“中国传统算法”“会通中西算法”“数学家与数学典籍”四个方面,对远古到清末(1911年)在中国疆域范围内产生的汉文典籍、文献资料、出土文物等中有关数学的资料进行的系统整理、分类、汇编。
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等先后为吴文俊诞辰百年举行了纪念会。作为一位有战略眼光的数学家,吴文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思考数学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对40年前他就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生时,吴文俊第一次授课的开场白记忆犹新。在座谈会现场,他背诵了这段话——
“数学是世界各个地方、各个民族最先发展起来的精密科学。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同以几何为代表的古希腊数学各有千秋,有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交相呼应。西方数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占了上风,以致今天一提到数学想到希腊、想到西欧,而由于近代计算机的出现,其所需数学的方式方法,正与《九章算术》传统的算法体系若合符节。《九章算术》所蕴含的思想影响,必将日益显著,在下一世纪中凌驾于《几何原本》思想体系之上,不仅不无可能,甚至说是殆成定局,本人认为也决非过甚妄测之辞。”
展望未来,必先认清历史。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林群说自己参加《数学典》的座谈会也是“想听听中国数学的历史”,他说:“我们不借鉴历史,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牛顿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就是历史,历史是一座照耀我们前进的灯塔。”
《数学典》可以说是迄今内容最全面、资料最可靠、结构最合理、体系最严整的中国古典数学著述的汇集,也是近百年来中国数学史研究成果的汇集和编者们自身研究成果的结晶。
《数学典》中郭书春撰写的《数学典序》概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概况、典籍、成就、特点和弱点,指出自公元前二三世纪至公元十四世纪初中国传统数学是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各分典的“说明”概述了各个时期对数学的认识,算法的现代意义及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基于此,邬书林说:“《数学典》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支撑,为留存和弘扬我们的数学基因奠定了思想基础。”
◎链接
《中华大典》发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18家古籍出版社负责人提出倡议,包括钱锺书、冯友兰、任继愈、钱学森、季羡林在内的300多位学者联名呼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1992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
《中华大典》共有哲学典、宗教典、政治典、军事典、医药卫生典、农业水利典、数学典等24部,116部分典,辑录经典古籍2万余种,总字数近8亿字,超过了中国所有古代类书字数的总和。
《中国科学报》 (2019-05-17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