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费孝通之路,探寻大瑶山蝶变之道(2)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5-25 15:36:23
浏览

  如今,虽然瑶山的道路依然蜿蜒,但处处硬化的水泥路已经解决了大问题。从六巷驱车前往另一个乡镇桐木,有20多公里的公路在山间弯弯绕绕,不少路段旁便是落差超百米的悬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人民经过长达17年的拼搏,才在绝壁上开辟出了这条道路,按数字标记的三块石壁印刻着当年修路的艰辛。

  对于交通的变化,王桑村村民蓝媛珍感受深切。这些年来,蓝媛珍家的运输工具不断更换。“最早我们出去赶集、做工都是挑担步行,后来改用马驮,2008年以后公路出行方便了就把马卖了,用上了汽车。”蓝媛珍说。

  现在,从王桑到百丈乡的车程一小时,到六巷乡的车程也缩短到半个小时。

  六巷乡党委书记金海说,以前,六巷是全县最闭塞最落后的乡镇,外出只有一条四级公路,现在全乡48个村90%实现了道路硬化,今年开通的梧柳高速在六巷有一个出口,另一条三级公路也将开通,六巷就可以实现交通“外联通、内循环”。

  交通的便利、扶贫力度的加大,也促进了瑶山特色产业的发展,让瑶山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长垌乡屯西村与二级公路通过一段两公里的水泥路相连。“没修路之前,我们村的木材要马驮人扛,每100斤木材就要5块钱的运费,现在公路直接通到家门口,生姜、杉木等价格高了不少。”村民赵德龙说。现在他家里有两辆汽车,货车拉货,轿车出行。

  记者在瑶山走访路上,时常会看到靠在路边的小轿车或货车,汽车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前往田间地头劳作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近年来,金秀县投资10多亿元建设了1000多个扶贫路项目,4万多群众从中受益。目前,全县77个行政村已全部通硬化路,全县513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屯均通砂石以上等级路。“在精准扶贫之前,这种基础设施修建力度是想都不敢想的。”金秀县委书记韦德斌说。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五朵金花”

  “我瑶门头,四十二家,大大小小,对天讲过,村旁四方,画(划)做众山,种木护村,做善积福……”在费孝通曾经到过的门头瑶寨,寨门旁几块布满青苔的石头上刻着各个时期的“村规民约”。这是瑶族的石牌制度。

  在金秀县城的瑶族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特殊的石牌。1951年8月,为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大瑶山5个瑶族支系的代表协商一致,按传统的石牌制形式,饮血酒立誓,将共同制定的“大瑶山团结公约”刻碑竖立,信守不渝。

image.png

  金秀县瑶族博物馆里陈列的“大瑶山团结公约”石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向志强摄

  大瑶山共有茶山瑶、坳瑶、花篮瑶、盘瑶、山子瑶5个瑶族支系,他们在语言、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服饰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在初访大瑶山时,费孝通记录了各个支系之间的不平等地位、生活上的巨大差距及其矛盾冲突。

  在5个支系中,茶山瑶、坳瑶、花篮瑶是占有山岭田地的山主瑶,盘瑶、山子瑶则是处处备受压迫的过山瑶。过山瑶不仅要以很高的租金租种山主瑶的土地,而且由于这些旱地非常贫瘠,种了五六年就不能再种了,他们只能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房屋是用竹子做的简易房屋,最贫困的山子瑶有时连盐都吃不起。

  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消除民族隔阂的序幕。费孝通在《四十三年后重访大瑶山》中写道,“1954年开始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分给了近2000户无地少地农民,实际上解决了山主瑶和过山瑶矛盾的经济基础。”千百年来在山顶上不断迁移和散居的过山瑶,终于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勤劳吃苦的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