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红”“绿”两篇文章革命老区变了容貌(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08 10:08:38
浏览

  2016年3月,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成为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此举有效破解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为破解“一方山水养活不了一方人”,巴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率先在四川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三不搬三为主”搬迁模式、“三看三评三审”对象确定模式、“三靠五进六不选”科学布局模式。

  为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和活力,巴中市在南江县小田村探索了“乡村道德银行”机制,对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等进行积分表彰,随后在全市推广,既扶智,也扶志,有力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思路一变天地宽,四川巴中用改革换来绝处逢生,为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十足的动力。

  3.坚守生态本底,增强可持续发展生命力

  巴中恩阳区双胜镇天良村,一座连着一座的大棚在山顶绵延,里面长满了绿油油的芦笋。这个夏天,还有更多的大棚正拔地而起。

  “恩阳区把发展芦笋作为全区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的骨干产业,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2018年,天良村青年黄煜看准时机,返乡创业,种植了100亩芦笋,次年即收入数十万元,还带动了30多户村民走上了种芦笋的致富路。

  长远来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是关键。巴中在发展产业时,既注重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也注重保护这一片绿水青山,增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力。

  巴中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海拔落差超过2200米,呈现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秦巴药乡”。茶叶、巴药、南江黄羊、通江青峪猪、山地梅花鸡等巴中特色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巴中全域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通江县创新以基地建设带动现代农业、以园区建设带动新型工业、以旅游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平昌县因户制宜发展“五小”经济。南江确定“南茶、北羊、中蔬粮”,加快推进核桃、茶叶、金银花、生态养殖、乡村旅游5个“百里特色产业长廊”建设。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创新推动,贫困群众有了短期可见效、长期可持续的脱贫增收产业。巴中的工业和服务业,也是围绕本地特色资源禀赋做文章,做好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新型工业,做强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等下游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等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威胁的产业,则不在引进范围之内。

  2019年,由平昌县与浙江青田县共同建设的平昌—青田东西部扶贫协作农品双创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全国首个青花椒交易中心也在此开业。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2年建成国内最大的青花椒及青花椒相关产品的专业交易中心。

  目前,平昌县已建成青花椒基地35万亩,产业园和交易中心的建成投入使用,将使当地具备青花椒精深加工和大规模交易的条件,有力促进了产业链的纵深发展,直接惠及平昌县种植青花椒的数万村民,周边区域群众也同时受益。

  “如果可以,我把通江邮寄给你。”2018年,张春根从浙江遂昌县到通江县挂职担任副县长,下定决心要把遂昌电商好经验带进来,把大巴山的特产送出去、把钱赚回来。他不仅帮助搭建电商平台,还亲自上线“代言”“带货”,使一度滞销的土豆、洋姜等农特产品成为网络爆款。

  在巴中,环境友好、后劲十足的产业已经成链,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