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70年:从“人水反抗”到“人水共生”
新华社合肥10月14日电 题:治淮70年:从“人水反抗”到“人水共生”
新华社记者李亚彪、姜刚、程士华
全长约1000公里的淮河,作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管理的大河,历经风雨70年,正迎来新生。
淮河道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据气象与水文数据监测,流域内天气巨大多变,洪涝、旱灾频繁,曾被称为中国最难管理的河道。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当局政务院作出《关于管理淮河的抉择》,拟定“蓄泄兼筹”的治淮目的,上游兴建水库拦蓄大水,中游操作湖泊洼地滞蓄大水、整治河流承泄大水,下游扩大入江入海本领下泄大水,新中国治淮自此拉开序幕。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数据显示,治淮70年总投入9241亿元,直接经济效益47609亿元,投入产出比1∶5.2。
“70年来,一大批防洪工程相继建成,此刻淮河干流排洪越发通畅,支流防洪减灾尺度提高,根基建成了防洪减灾、水资源设置与掩护的水安详保障工程体系,大水调治、防控本领明明加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肖幼说。
据淮委先容,从1954年、1991年淮河洪流,到进入本世纪以来的淮河洪流,大水防止事情由千军万顿时堤抗洪,逐渐转变为充实操作水利工程,主动、科学、有效调治大水的从容应对排场。
淮河道域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流域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8%,流域平均人口密度是全国的4.2倍。敦促人水调和相处,一直是摆在治淮事情眼前的重要课题。
据淮委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调解350平方公里行洪区为防洪掩护区,布置30余万名行蓄洪区及滩区住民迁移至安详区。
“连年来,我们一连推进农业种植布局转型,从种植‘逆水作物’到种植‘适水作物’,尽力实现从‘人水反抗’到‘人水共生’。”安徽省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说。
“治水与治贫,在治淮中获得了充实的团结。”阜南县老观乡芡实种植大户钱会明说。
适水种植的芡实,成了内地的脱贫“金钥匙”。蒙洼蓄洪区水体情况好,产出的芡实个大、壳薄、味美、药用代价高,在市场上很受接待,部门产物还出口日韩等国。
老观乡成长的适应性农业中仅芡实一项,种植面积就达2万多亩,群众依靠地皮流转每年收益约1380万元。
蒙洼蓄洪区内居住的村民刘克义本年86岁,经验过从1950年到2020年的淮河洪流。
“尊重自然纪律,主动给水出路,人与自然才气调和相处。”刘克义说。在他看来,如今淮河两岸的成长理念正不绝产生变革。
【编辑:郭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