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超过70年的“强国之音”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邹大鹏、闫睿、董宝森)10月23日,《新华逐日电讯》刊载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超过70年的“强国之音”》的报道。
“雄赳赳,气昂昂……”
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振清,牙齿已经脱落所剩无几,但唱起这首70年前的“老歌”,却是铿锵有力慷慨气概,他敲着座椅扶手打着节奏,胸前的战功章叮看成响,眼里溢满污浊的泪水,似乎又回到了当年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的列车上。
没人批示,没人教唱,列车广播里播放着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刹那间,这旋律飞进了战士们心里,由轻声低和,到齐声合唱,气壮江山的保家卫国,由此甘洒热血勇赴战场。车厢中的他们,很多都已长眠异乡,李振清也记不清他们的容貌。
70载反映宏亮。重唱这首降生于抗美援朝伟大斗争中的“强国之音”,凝结拳拳之心,穿越有情山水、悲欢聚散,把人带回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每个音符里都记实着一次次有名和无名的牺牲,报告着一个个精忠报国的不屈脊梁。
歌声回荡,江山无恙。英雄无名,故国不忘……
(小标题)新华社记者稿子里的诗与歌
43字,70年。
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影响着整整一代人。
几多英雄路,满腔报国情。
鼓动的旋律洞穿时空,把我们带回刚创立不到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出生于如今黑龙江省绥化市、方才经验过解放战争的麻扶摇只有23岁。那年3月,他跟从队伍北上,来到黑龙江佳木斯郊区垦荒,来不及抖落身上的征尘,顿时又投入到与大自然的战斗中去。
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而来的安定糊口,很快被冲破。
1950年6月,美国悍然兴兵入侵朝鲜,甚至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领土,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安详。
危难关头,应朝鲜方面请求,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坚决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汗青性决定。
方才从战争风云中走出的队伍,又一次面对澎湃澎拜。
谁又愿意接触呢?但,卫国就是保老家。
面临侵略者来犯,将士们群情鼓动,写下请战书,再赴前线。麻扶摇就是个中一员。作为炮兵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他还要给战士们做思想带动。
出征前,一种情绪在他的脑海中不绝酝酿,挥之不去,让他辗转反侧。
一晚,在朦胧火油灯的光影下,麻扶摇趁热打铁,写下“出征誓词”——
“雄赳赳,气昂昂,
横渡鸭绿江。
保僻静,卫故国,
就是保老家。
中华好子女,齐心连合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第二天,麻扶摇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给战士们宣讲。随后的团誓师大会上,他还代表5连登台宣读誓词。
会后,团里《群力报》和师办《主干报》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这首诗。连队的文化教员还谱了曲,在全连教唱。
“我其时并未意识到本身是在创作,只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豪情。”麻扶摇生前接管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厥后,麻扶摇发明,许多队伍都唱着这首歌走上疆场。歌词,与他所写的誓词就差几个字。
本来,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到麻扶摇地址队伍采访时,将这首誓词写进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伍几个战士的谈话》。个中,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好子女”改为“中国好子女”。文章后被登载在《人民日报》一版,激发强烈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