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新中国治淮70年之时
新华社合肥10月18日电 题:长淮新“斗水”记——写在新中国治淮70年之时
新华社记者
它曾是“最难管理的河道”,汗青上平均每百年产生水灾94次。
它是新中国创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管理的大河,70年间投入9000多亿元,从水患深重逐渐变为定心幸福河。
它见证着新时代“斗水”,尊重自然还道于洪,顺应纪律让道于水,从人水相争迈向人水调和。
它,就是千里淮河。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习近平总书记本年8月在安徽考查时强调,70年来,淮河管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本领不绝提高。要把管理淮河的履历总结好,当真经营“十四五”时期淮河管理方案。
70年治淮“斗水”,书写着党率领人民抵制洪灾、化害为利的恢宏治水史,标志下中华民族逐梦人与自然调和共处的生态文明建树史。
70年头心不改追梦安澜
深秋的淮河北岸,依然满目葱绿。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内,两个多月前曾汪洋一片的地皮已退水秋种,播下新一季但愿。
本年7月,淮河产生流域性较大大水,“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泄洪。本年汛期,淮河无一人因洪伤亡,主要堤防未呈现重大险情。
86岁的阜南县刘郢庄台村民刘克义打小就糊口在蒙洼,历经多次大水。“本年水来心里不慌,因为安详有保障!”老人说。
1950年那场淮河水灾,刘克义不堪回顾:“平地水深丈余,村民攀树登屋召唤救命,死伤惨重。”
水患水难,困扰沿淮子女上千年。祈盼安澜,自古就是淮河黎民的空想。
新中国初期以前的450年间,淮河平均每百年产生水灾94次。从大禹治水开始,历朝历代做过尽力,但都难以有效管理淮河水患。
1950年夏,看完一份陈诉淮河灾情民生的电报,毛泽东堕泪了。他发出招呼:必然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当局作出《关于管理淮河的抉择》。那一年,300万人走上治淮工地。1950年至今,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治淮事情集会会议,会合开展五轮淮河管理,一批重洪流利工程建成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管理越发注重人水调和、生态掩护和流域高质量成长,治淮迈入绿色新征程。驻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配合体,国度先后体例淮河道域综合筹划、淮河生态经济带成长筹划等,全面推进新时期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开工建树引江济淮工程,流域成立河长制、湖长制……
洗浴在秋日的暖阳下,位于淮河干流的花圃湖行洪区进洪闸分外引人注目。这座本年方才建成的水利工程投入利用后,将使花圃湖行洪区从已往破堤行洪变为有闸节制行洪。
水患水难顶在淮河黎民头上,党中央把它放在心头;水忧水盼写在淮河黎民脸上,党中央攻坚克难不绝推进治水动作。除害兴利、造福于民,70年治淮初心不改。
70年间,我国治淮总投入9000多亿元,建成种种水库6300余座,堤防6.3万公里,种种水闸2.2万座,行蓄洪区27处,直接经济效益4.7万亿元。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肖幼说,淮河道域现已根基建成完善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防洪减灾本领显著加强。
旧日遇水灾就民生凋敝的淮河,如今滋养着全国九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耕地,孝敬着全国六分之一的粮食产量和四分之一的商品粮。
“此刻旱涝不怕,正常亩产比其他地域跨越50公斤以上。”正在秋种的沿淮寿县种粮大户顾广银说。
“斗水”变迁彰显生态文明
阜南县王家坝镇调和村村民张洪海这个月搬进了位于淮上社区的120平方米新房,社区内13栋楼房错落漫衍,中心花圃小桥流水。
这是安徽省本年第一批庄台疏解降容工程的迁建动作,1204户4830位村民将连续从行蓄洪区庄台迁出,辞别惶惶不安、恐惊大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