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如何辅佐暮年人适应“数字化糊口”?
网络时代,如何辅佐暮年人适应“数字化糊口”
编者按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本年10月25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是我国第八个暮年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老龄事情的重要性,要求“下大力量来应对”。恒久以来我们对暮年人的体贴重点落在糊口与康健等方面,连年来他们的“数字化糊口”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存眷。一篇篇关于“当你老了,不会用康健码”“没有智妙手机,就看不了病”“不懂移动付出,险些寸步难行”的文章刷爆网络。面临“数字弱势群体”的无助与等候,深圳大学数字代沟与数字反哺课题组开展了专题调研,通干涉卷观测、深入访谈、数字反哺事情坊等方法,环绕暮年人上网凡是会碰着哪些陷阱,什么因素会影响他们融入“数字糊口”,“数字反哺”结果又如多么举办了阐明,同时就如何弥合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数字化之间鸿沟提出发起。
1 对暮年人的刻板印象亟须更新
“银发网红”的数字逆袭
爱吃暖锅、甜食,也爱喝可乐、啤酒,来自四川成都的百岁奶奶喻泽琴因为耿直可爱的性格,在短视频平台俘获了百万粉丝。她爽朗的笑声更是传染了许多人,“奶奶的晚年活出了所有人羡慕的容貌”“这是全网年龄最大的网红小姐姐”“看哭了,想起本身的外婆”……
近几年,在B站、抖音、快手、全民K歌等新媒体平台涌现了“北海爷爷”“罗姑婆”“金香奶奶”“敏慈不老”等一大批暮年网红,既分享人生故事,也输出热辣概念,既引领时尚潮水,也展示传统文化,成为不少年青人的“偶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观测显示,停止2020年6月,中国60岁以上的网民已靠近1亿(9700万),这意味着中国2.5亿暮年人中有38.8%的人已经上网。如今在种种App中,都不乏活泼着暮年用户。课题组在2018年针对全国58个都市956个家庭3051个祖孙三代样本(个中祖代样本为1399个)的观测数据显示,仅以微信这一项应用而言,凡人眼中的暮年“青铜”,不少已经悄然化身为微信世界的“王者”。调研发明,已经有一半暮年人(49.6%)利用微信,天天利用微信的时间是1.37小时,平均会用的成果有11.47项,平均挚友数量是104.28个,37%的暮年人天天会多次查察伴侣圈,他们对微信的利用深度与广度冲破了“因循保守、墨守成规”的刻板印象。
对付暮年人而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重构了其闲暇的社会糊口。相关观测也显示,在暮年用户高出千万的10项应用中,前2项是社交App(微信、QQ),别的是视频App(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其余别离是东西类、购物类、新闻类应用。
网络“坑老”陷阱多
然而“能”上网并不料味着“会”上网,从传统信息平台切换到纷繁巨大的互联网平台,暮年人不免会晕头转向。
最近一位六旬女粉丝被短视频平台的“假靳东”欺骗情感而离家出走的新闻让网友唏嘘不已。部门暮年人着迷于网络小说、短视频或游戏不能自拔,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瘾“暮年”;“食醋能皎洁牙齿”“多吃辣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戒烟之后身体更坏”……在各类“震惊体”和养生类文章眼前,暮年人往往成为谣言流传的“易动听群”;尚有些暮年人平时省吃俭用,却在网络中被虚假投资利诱、被仿冒亲友骗财骗。
“无按照的事例、不科学的结论、粗拙的剪辑画面”,这些看起来裂痕百出的文章、视频为何能获得“银发族”的青睐?仔细推究,对面对海量信息时,暮年人由于受教诲水平、思维定式和糊口经验所限,表示出对信息的选择、领略、质疑以及思辨的回响本领也较为有限。别的,由于年青人事情忙,与暮年人的相同交换较少,精力世界的空虚使得他们喜欢转发信息以吸引存眷、缔造谈资。然而据相识,相对付农村留守暮年人容易在网络上迷失自我,都市暮年人由于受教诲水和善收入稍高,前言素养也相应提高。课题组在都市家庭入户观测时,向受访者展示了8条典范的网络谣言,功效显示,暮年人可以或许识别个中4.01条,中年人可以或许识别个中的4.11条,年青人可以或许识别个中的4.67条。
被数字化“断绝”的暮年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