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超过70年的“强国之音”(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10-25 11:40:55
浏览

  走进“林海雪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90多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庞兴海,虽已无法清楚记准志愿军战歌的一字一句,但熟悉的旋律老是会勾起他的回想。

  这种旋律更像是一种忖量,一个旧时老友,从不远去、暖和伴随。庞兴海说:“在其时困苦的条件下,这首歌极大激昂了士气。”

  老人一生最珍爱两样对象:相片集里他和战友的老照片,挂满战功章的老戎衣。

  1952年,庞兴海地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奔赴朝鲜。“我们从辽宁丹东步行进入朝鲜,进入朝鲜后就夜间行军,尽大概制止仇人的围追堵截和敌机轰炸。”庞兴海一边抚摸着旧戎衣一边回想说。

  一路上艰巨险阻。饿了吃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从河沟里灌的河水。无食可吃,他们就挖野菜、摘野果果腹,步行十余天终于赶到朝鲜山区开始挖猫耳洞、修战壕。

  1953年,石砚洞北山还击战打得异常剧烈。炮弹一个接一个地砸入阵地,山头的岩石被炸成2米多深的坑,他地址排,四个班仅剩下两个班的战士,一轮战斗后两个班战士也所剩无几,右手负伤的他就用左手扔手榴弹。

  “其时只有一个信念,誓死保住阵地。”庞兴海说,持续打退仇人两次还击后盾兵到了。“你的头被炮弹碎片击中了!”战友大叫。

  两天两夜后,庞兴海终于复苏,他发明本身到了后方医院,两个脚跟已磨破皮,头部至今残留着无法取出的弹片,后被判断为三等伤残。

  “组织上汇报我可以退伍或留在后方,我毅然抉择,从头回到本来的团任连长。”当庞兴海回到队伍见到营辅导员后,才知道组织已经给他的怙恃发出牺牲通知。无名高地义士眷念碑上,已刻有庞兴海的名字。他成为名字刻上义士眷念碑的“活义士”。

  如今每到阴雨天,留在庞兴海头中的弹壳残片便隐隐作痛。难挨的日子里,伴随他的尚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战士们已经离我而去。这点疼算什么!”庞兴海说,无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牺牲在朝鲜疆场,长眠异国他乡,我想念他们。

  (小标题)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能活到本日,不容易。”1985年离休的李振清说。老人家中的摆设很简单,床柜等物件已明明陈旧,但房间收拾得干清洁净、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墙边略微泛黄,刻录着时代的印记。

  “屡次想给他刷墙,都不让。”大儿子李万平说。“收拾那干啥?!”李振清抢过话头说,装修再好,也不妥饭吃。老人说,许多战友的尸骸还在无名山野,他们连一个住的处所都没有,勤俭持家既是民族传统,也是对逝去义士的尊重。

  如今,他逐日早起依旧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儿”,僵持本身洗精练衣物,把旧袜子洗得皎洁如新。这种勤俭习惯的保持,来自物资匮乏的战争前线。李振清说,当时,一条军毯、一个茶缸,都是故国大后方节衣缩食省出来的,让战士们感想故国和人民的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