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精准扶贫首倡地圆了“千年梦想”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6-21 16:36:07
浏览

  新华社长沙5月26日电题:湖南:精准扶贫首倡地圆了“千年梦想”

  新华社记者苏晓洲、张玉洁

  湖南,武陵、雪峰、罗霄三山环抱,“七山一水二分田”。很多山区历史上交通闭塞、土地瘠薄,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温饱无着、战乱频仍、苛政重税形成恶性循环,贫穷和饥馑的阴影挥之难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全省上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努力走好精准、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举消灭了“千年贫困”。

  如今,湖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领跑世界,工程机械“智造”在全球举足轻重,从“银河”到“天河”,超级计算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三湘儿女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伐坚定。

  “精准扶贫”绘就风情画卷

  行走在“大湘西”地区,记者从两千多年前的里耶秦简中,读到先民匮乏粮食种子的困境;在一千多年前铸造的“溪州铜柱”上,看到古人“永无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的梦想;在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听到这样的“泪奔故事”:1929年,红军团长贺桂如高喊“为了让下一代吃上大米饭,冲啊!”,带队杀敌,身中7弹壮烈牺牲!

  “千年贫困”令人不堪回首,今朝圆梦仰仗“精准扶贫”。

湖南:精准扶贫首倡地圆了“千年梦想”

  这是2020年10月25日拍摄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一处农家乐(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初夏时节,在武陵山区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记者夜宿一户农家。

  “从今年春节到现在,我家餐馆、民宿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夜晚结束一天的忙碌,坐在吊脚楼前喝茶小憩的农家男主人,并不知道记者身份。聊天中他喜滋滋地说,如今十八洞村有“四多一少”——挣钱门路多了、勤快的人多了、新吊脚楼多了、年轻人多了,而喝酒解闷、越喝越愁的“闲酒鬼”少了。村子由之前远近闻名的深贫村,变成了被人羡慕的小康村。

  十八洞村命运的新转折,始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

  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彼时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8%,堪称“一穷二白”。8年间,当地干部群众围绕“精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开饭店、建民宿、种水果、办水厂,脱贫成效显著。到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369元。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杨秀富在整理自家民宿(2019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十八洞村的“蝶变”,是三湘四水战胜“千年贫困”的成就缩影。

  基建投入消灭“贫困孤岛”,教育助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合作医疗防止“因病致贫”,低保和特困帮扶等构筑“兜底保障”……湖南精准扶贫步步为营,精准脱贫久久为功。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在十八洞村山泉水厂工作(2019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