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比例达20.3% 心理健康问题突显
央广网北京12月24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问题曾长期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对全国12个省(区、市)27个项目县的545803名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后,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心理行为健康问题是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并且随着年龄增加问题更加突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民政部牵头组织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情况显示,2016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其中留守儿童共有545803人,占所有儿童总数的20.3%。
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全国12个省(区、市)的27个县(区)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服务需求评估调查,调查发现,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0.3%,超过儿童总数的1/5;低龄留守现象突出,3周岁以下儿童中,留守儿童占1/6;其中90%以上留守儿童的主要看护人为祖父母辈,平均年龄59岁,小学及以下学历者占70%以上。
小学四年级被调查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比较(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儿童早期的养育环境包括看护人对儿童的照顾、亲子互动和家庭学习材料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儿童在动作、体格、语言、认知、情绪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认为,由于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祖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忽视其情感需求。另外,多数学龄期留守儿童基本要靠自己料理日常生活,同时还要承担一部分家务和农活。少数儿童还要进行“逆向照顾”,即照顾年纪大或身体状况不好的祖父母,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关注。
调查还显示,3周岁以下留守儿童出现社交情绪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可疑社交情绪异常率为27.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9.8%。“这说明亲子分离对社交情绪形成关键期的儿童造成了影响。”王谦说。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报告指出,心理行为健康问题是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并且随着年龄增加问题更加突显。在3周岁以下和3-6周岁阶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几乎没有差异。在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阶段,相对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情绪控制、注意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伤行为风险等方面表现出更多问题。
此外,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记者注意到,学龄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指标几乎没有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逐渐显现。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0.5%和11.7%,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沮丧、想离家出走、自我伤害的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想过离家出走”的占比高达23.1%,报告“曾自我伤害”的比例为16.8%。
国家卫健委人口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亲子分离时间长,造成家庭功能受损、亲情缺失;另一方面,与缺乏社会支持网络密切相关。
定性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部分农村地区,社会心理支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部分“留守儿童之家”的咨询教师充当了儿童学习指导、生活照料、监护等角色,但由于不是专业儿童心理咨询师,不能提供专业化服务。
“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健康关爱服务体系和社会支持网络,重点开展留守儿童家庭养育照护和心理健康指导、儿童安全和伤害预防等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王谦认为,除强化父母的监护和养育责任外,应将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纳入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贫困地区营养改善项目和学校营养餐等国家项目工作中,在现有的服务体系下,重点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的教育和服务,适当增加服务频次,拓展心理健康指导和促进服务内容。此外,对于留守儿童健康关爱,要重点关注其心理健康,为学龄期留守儿童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避免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同时建立健全符合当地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探索心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和使用方式,填补当地医疗保健机构在此专业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