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的“生命之舟”:解决吃水难问题
这是全国最小编组的铁路列车,从1975年至今穿梭于长白山中,从没间断过
林海雪原的“生命之舟”
全国最小编组的铁路列车有多小?一个火车头,后面只跟着一辆水槽车。但是,对于长白山脚下的2100余户居民来说,这辆车,是他们的“生命之舟”。
吃水曾是老大难
又到了送水小火车来到的日子,浑白线原火炬沟站附近的居民早早地就等候在了停车地点。风笛声中,只挂着一辆水槽车的小火车停了下来。村民们和下车的送水员热情地打着招呼,帮忙将水槽车的自动软管的出水口拽到车站旁的水窖并固定好。打开闸门,清水立即涌了出来。只一会儿工夫,水窖和水桶里就都被注满了水。
当小火车继续向深山里的下一个送水点驶去时,村民纷纷挑起扁担,向家里走去。居住在车站附近的徐大娘将挑来的水倒在水缸里,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她的脸庞,她说:“40多年了,我家做饭、洗衣服用的水都是小火车送来的,小火车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
在巍巍长白山脉,莽莽林海雪原中,40多年来一直往返运行着一辆黑色的水槽车,小火车以泉阳站为中心,为浑白线偏僻的火炬沟、影壁山、砬子河、珠宝岗等17个工区、8个车站的500余名职工家属以及附近的2100余户居民运送生活用水。
小火车一开就是44年,从没有间断过。44年累计往返运行了160多万公里,被当地人誉为白山林海里的“生命之舟”。
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用上自来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对于长白山脚下浑白线的沿线居民来说,吃水却是一个老大难。从1975年5月开始,为了解决当地的吃水难,通化车务段在沿线专门开行了送水的小火车。
在影壁山乘降所,今年80岁的李佐培回忆说,1971年铁路建成通车后,他举家落户到影壁山。当时因交通不方便,工区里的25名职工家属及周边的40多户居民,吃水要到一公里以外的小河去挑。因为路途遥远,挑来的水只能做饭和饮用,换洗的衣物无论冬夏,家属们都得结伴到河边去洗。工会几次在工区的周边打井,都因水质不好而放弃。直到有了水槽车,每3天来送一次水,大家出了家门就能挑到甘甜的泉阳水了。
送水是个良心活
在林海雪原中送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高兴学退休前一直从事水槽车灌水和送水工作,“那时为了让老百姓接水方便,水槽车都是白天开行。冬天怕水槽车结冰,只能后半夜灌水,开车前还得点燃浸着柴油的棉纱将水槽车放水阀烤开。送水工作是个良心活,每次我都尽量把罐车装得满一些,再满一些,送水点卸得多一些,再多一些。”
58岁的贾林,是泉阳站车站值班员,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1年。“刚上班时,最难干的活儿就是调动水槽车。夏天好说,冬天可就难了。那时使用的是老式水槽车,槽车上部封闭不好,调车作业时四处溅水,作业结束后,调车组职工身上都溅满了水。棉衣棉裤冻得像个冰坨,胳膊腿都无法弯曲,走路像个大猩猩。”
贾林还记得,一年冬天,连结员老赵作业时手套坏了,准备上水槽车拧闸,手一下被车辆扶手粘住了。他一使劲,整个手掌的皮被撕了下来。还有一次冬天调车作业,连结员小黄一直站在水槽车走行台上。没想到作业结束后,他的鞋底跟走行台粘在一起,怎么也拔不下来,只好光着脚把活干完了。后来还是贾林上锅炉房取来炉灰,又烘又烤的,总算把小黄的鞋给弄了下来。
会一直开下去
有了清洁的水,周边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早早来到水窖旁,水盆、水桶、扁担在站台上依次排开,嘻嘻哈哈说着家长里短,热闹得就像赶集,有的老百姓从几公里外赶来担水。”砬子河站退休职工王树忠迄今记得送水车到来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