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提升引来候鸟停靠“北京服务区”(2)
北京地区共有鸟类约450种,其中候鸟大概有347种。2018年10月,被观测记录的鸟类达到343种,比2015年同期新增了48种。随着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候鸟家庭里不断出现新成员。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去年一种名为“栗斑腹鹀”的小鸟就刚刚被发现。此前对于这种鸟的记录最早还是在70多年前,栗斑腹鹀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北京生态环境正在改善。
加强候鸟保护 划分高中低三类保护地
4月1日,野鸭湖又飞来3只白枕鹤。身上还戴着环志。它们将在这里进行多日的休整。
不仅是新来的白枕鹤,4月1日,负责野鸭湖野生鸟类科学监测的方春还最新观测到了新迁徙来的两种猛禽,鹗和黑耳鸢。说是猛禽,对野鸭湖的邻居们倒是没有什么威胁,鹗是吃鱼的,黑耳鸢倒是什么都吃,但因为身材小,主要捕食田鼠、青蛙、小鱼和蜥蜴。
按照历史监测,进入4月以后,野鸭湖的鸣禽逐渐增多,5月前后还会飞来莺类的林鸟。
方春和他的另外两名伙伴,每天按照观测路线,将监测到的种类、数量、有无疫病等情况,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发送到北京市野生动物监测平台,从而实现北京市野生动物资源监测的动态化管理。
“对候鸟来说,最看重的是环境适宜度和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文洪告诉记者,“北京湿地建设为候鸟提供了休养生息、补充体力的乐园,但是也有不适合候鸟的绿化工程。”
邓文洪表示,“在植树造林的同时,灌丛、草地被清理,造成草地的生境异质性降低,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鼠类数量减少,使得一些猛禽离开栖息地,重新选择食源地。”比如,原本在密云不老屯分布较多的鸮,此前就由于觅食难而出现了迁离现象。
类似的情况在野鸭湖也有。方春告诉记者,“北京绿化工程的深入确实为候鸟提供了更多栖息地,但由于不同候鸟习性不同,对栖息地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喜欢开阔滩涂的灰鹤,如果水域周边密植了树木,过境时就会避开。”
因此,邓文洪呼吁,在新一轮百万亩绿化造林工程中,应注意保持树种多样化,种植乔木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候鸟栖息习性,因地制宜为动物多样性提供条件。树木栽种要疏密结合,植物群落立体丰富,以便为不同种类的候鸟直接或间接提供食源。
在迎接更多鸟类到来的同时,北京市也为它们提供更多的保护。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2019年将启动覆盖北京城市建成区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建立城区动物栖息地保护名录,未来会按照价值划分高、中、低3类保护地,对于高保护价值栖息地,将设立保育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