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如何搞调查研究(2)
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做正确的调查,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诚心诚意拜人民为师,真正联系群众,和群众做朋友,从而调查出真情况来。这一点,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展调查研究时反复强调的。
毛泽东对不做调查、不同群众商量作决策深恶痛绝,他称这样关在房子里作决策是“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他说,我们搞调查研究,如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甘当小学生,是毛泽东进行调查研究的切身体会。1941年3月,他在《农村调查》序言中回顾之前的几次调查研究,说自己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在寻乌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在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毛泽东还总结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党内兴起了调查研究的良好风气。
对于拜人民为师的重要性,刘少奇也深有体会。1961年4月1日至5月15日,他到湖南省宁乡县和长沙县调查研究。下去前,他就对中南局和湖南省委负责人说,要采取过去老苏区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从,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刘少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一次座谈会上,他摘下青呢帽,露出满头银发,诚恳地说:“我是向大家求教的。这次中央办了错事,我们对不起大家,向大家道歉。但是改正错误要了解真实情况,希望大家帮助我,向我提供真实情况。”这让在场的干部群众十分感动,开始真实地反映情况。刘少奇还来到生产队,和社员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发现困难的严重程度已远远超出原先的估计,造成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政策错误,得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论,并客观地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汇报。
老一辈革命家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只有深入群众,真心对待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才能切实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清、分析透、解决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搞调查研究身入更要心入,对群众动真情,把群众当亲人,和群众 “坐一条板凳”,倾听群众呼声,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三、为了解决问题而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的问题。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调查研究弄清问题性质、找准症结所在,进而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
刘少奇特别强调做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目的。他说:为什么要做调查研究呢?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那末,首先脑子里面要有问题才能调查。你脑子里面连一个问题也没有,就去搞调查,那就会搞得没有个边。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对国民经济作出调整,成为紧迫任务。为此,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次调查研究目的很清楚,就是为了了解清楚实际情况,找到应对严峻形势的办法,毛泽东为此提出:要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都纷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花了大量时间,深入工厂农村搞调研。由于目的明确,调研充分,情况摸得准,我们党及时调整了政策措施,为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