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 看他们怎么做?
北京多所高校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让“思政课”活起来
高校“思政课” 看他们怎么做?
党的十九大代表、北二外高级翻译学院程维教授返校后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她结合自己在大会期间的见闻体会,鼓励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坚持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北京多所高校围绕思政课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创新新方法,让原本枯燥的思政课堂“活”了起来。近日,本报记者盘点了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特色做法,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思政与专业融合 让课程“趣”起来
2017年6月,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思政工作整体规划,明确了“教师、教学、教材‘三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在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正式开展“课程思政”试点,以立项形式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示范课程、教材和教改实践。计划在试点基础上,于2019年完成全校院(系)、专业教师、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全覆盖。
其中,高级翻译学院张颖院长承接了 “习近平外交思想语料库建设”研究项目,全院积极参与,初步设计为本科专选课程,每周2课时,共17周。
依托于上述研究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着重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应用深入教学和思想工作,积极探索政治思想工作和翻译专业学习的创新融合点,这也成为学校2019年工作计划表上的一件大事。
“课程采用外交、军事、民生、党建等模块教学的形式,每周重点解读和阐释三到四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术语和表达法,包括产生背景、原文内涵、现实意义、语言风格、翻译原则等。”相关负责人介绍,二外还计划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争取在教材编写上取得突破,逐步形成有二外特色的教材,建立音视频和文字课程库。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创新教学模式 让课堂“活”起来
树立“大思政”理念,统筹推进思政课建设,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思政课教育一直以来的传统。思政课堂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课堂,学校还整合校内资源、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参与进来协同推进,共同建设思政课。
2017年以来,学校党政领导、相关教学院系党政负责人、辅导员和校外专家纷纷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思政课。“这样不仅能拓展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利于学生多维度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提升学习主动性,增强思政课获得感。”
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坚持内容为王,强化课堂教学,同时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直不变的主线。学校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专题式、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
学校同时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通过移动课堂促教学。契合大学生需求和信息化时代特点,学校设置了学堂在线网络学习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模式从单一被动走向了多元自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北京工业大学
重视“三级课堂” 让效果好起来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级课堂”协同推进的教改理念,并组织有效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