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定:国土空间利用40年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78年,农业大包干开始释放土地生产力;1998年~2001年,城市改革持续跟进,1998年原国土资源部成立,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低于孟加拉国和马拉维,位列世界131位;而今年预计达到1万美元,40年间增长64倍,堪称大国奇迹。改革开放前,我国国力孱弱,国土贫瘠,造林播绿进度缓慢,197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70%,年均增长0.15个百分点。改革第一阶段经济开始起飞,国土经济密度提升,同时出现资源“瓶颈”;第二、第三阶段经济提速,GDP连年晋级,而资源环境承压过重;第四阶段进入新常态。经济高速增长36年,国土需要调理整治、休养生息。
1
40年间,国土经济密度提升、质量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土经济发生了几个重要变化:
国土经济密度大幅度提高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经济体财富承载密度的情况是:世界绝对平均值为200万美元/平方公里,美国平均值为1000万美元/平方公里;而我国平均值为100万美元/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的1/10、世界的一半。改革第三阶段尾声(2016年),世界经济体财富承载密度平均值为496万美元/平方公里,增长1.5倍,美国平均值为1872万美元/平方公里,增长近1倍,中国平均为1145万美元/平方公里,增长10倍多,相当于美国的3/5,世界平均的2.3倍。
考虑到我国国土非均衡性强,陆域“有效国土”面积只有美国的1/2,GDP主要集中在东半部,国土经济密度也可以算成2291万美元/平方公里,已超出美国近1/4,但不足以抵冲美国陆基国土以平原为主0,相对均衡的优势。
泛东中部一体化
“泛东中部”包括东北和近西部地区,泛东中部一体化包括三项内容:东半部第二、第三地形台阶一体化,沿海省、近海省一体化(共享海洋权益),港口、近缘腹地一体化。东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继续领跑,中部崛起势头强劲,近西部与中部的差别缩小,同时东北三省经济回暖但后劲不足。以东、中部为重点,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近年已建成系统规模最大、可再生能源并网能力最强的国家混合网,五纵七横高速公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的互联网以及连接规模占全球一半以上的物联网,促进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土四通八达、相互感知。这部分相对均衡的国土承载我国80%~85%的GDP,是“富强中国”之基。
低碳能源觉醒
近40年我国产销原煤近800亿吨、水泥300多亿吨,规模和密集度空前,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扰动巨大。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提“节能减排”,体现能源政策的成熟。2017年我国石油消费量5.9亿吨,位列世界第二,国内产量世界第五,为1.9亿吨,在低油价背景下石油对外依存度68%;天然气消费量世界第三,为2352亿立方米,国内产量大幅增长,达到15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36%。逐步扭转了以煤炭为主力能源的局面,预计到2020年煤耗占能耗比重从70%下降到58%,2030年下降到55%。
2013年,国内光伏市场井喷。到2017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130吉瓦,约占全球的30%,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世界第一。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和领先水平。
本世纪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可再生清洁能源光伏、风力发和地热利用(建筑供暖、制冷,温室种养等)快速发展,后来居上。据估计,我国拥有全球约1/6的地热资源,地热能发展潜力巨大,但地热发装机不足。
始于改革第二阶段,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历年编纂的《中国能源与矿产资源安全动态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成果报告起点较高,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期待土地、海洋、测绘行业也有高档次、成系列的战略安全研究成果问世。
国土生态建设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登顶
世纪之交,我国的生态环境事件频发:1996年~1997年,2001年~2002年淮河水污染两度进入最严重时期,1997年创记录的黄河断流、1998年长江大洪水、2000年大范围空前频繁的沙尘暴,警醒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国土管理、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1999年我国在长江上游、黄河中游试点退耕还林,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直至“十二五”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十三五”规划“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也是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发展内涵。改革开放的后20年,在大规模生态建设中,森林覆盖率提高8.96个百分点,达到21.66%(2017),年均增长0.22个百分点,且增速还在加快中。
同时,我国的绿色矿业相继兴起。目前已有661家矿山企业获得了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称号,这也是中国矿业联合会新的建制基础。顺应现代矿业发展潮流,中矿联联合有关方面成立了“绿色矿业发展战略联盟”,还正在组建“智慧矿山战略联盟”,贯彻落实新理念,探索动态恢复治理新模式,实现了颠覆性的重大转变。中国的绿色矿业有了新希望。
在生态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已然登顶。我国作为高原山地大国,降低物流成本至关重要。改革之初就有“要想富,先修路”之说,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第一阶段后期蓄势待发,总体滞后,第二阶段开始全面铺开。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自2013年成立百年之际开始,每年评选一次全世界工程建设领域的杰出项目,被称为“菲迪克奖”,中国大陆已获得“六连冠”,总计61项菲迪克奖(包含19个“杰出奖”或“特别优秀奖”),其中东部接近3/5,中部、西部(主要是大型交通、能源项目)分别略超过1/5。
在逐步严格监管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走过“寻租重灾区”的考验,进入了“工程吃透国土、国土砥砺工程”的良性循环。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
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国土高度依赖海洋资源与空间,基于陆大海小、海大洋小的实际,只能“反弹琵琶”,即“从海向洋,以洋补海”。世界十大港口,中国占了7个。改革第三阶段维护海洋权益有了突破性进展,2014年南沙群岛八岛礁“填海造岛工程”后发推进,是“第二自然”的卓越代表。改革第四阶段,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8万亿元,接近GDP的10%,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扩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份额。继2016年被美国反超后,我国重新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2017年海运货物总吞吐量102亿吨,稳步走向价值链中高端。
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资源全球化,一是全方位开放;二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面向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寻求合作;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并进,内外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