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球场补贴力度之大 中国足球就差“基本功”了(2)
“根据教育部和省里的规定,足球特色校每年可以获得10万元的专项经费,这10万元是要按照固定比例来分配的,比如说师资支出可以占30%,场地、器材之类支出占50%,但是实际上,我们学校足球相关部门能拿到的经费只有3万元。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足球、球衣和训练器材就基本上用完了,再想从校外请一个水平稍微高一些的教练,是根本不可能的。”河北省中部某市一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告诉记者,专款能否专用,是基层足球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些年涉及足球的各项政策都不错,提供了不少机会让更多的孩子踢球,但是具体落实,还有一定的偏差,起码在经费方面,和预期的效果有不小差距。”
这位体育教师所说的“没有钱请专业的教练”,是中国足球的“基础硬伤”。以北京为例,周末人满为患的球场,中年人是主力军,即便在暑假和寒假两个假期,能和同学一起踏上绿茵场的孩子也不多见——在18岁之前无法掌握相应的足球技能,大大降低成年后踢球的可能性,而如今活跃在球场上的中年人,几乎都不缺乏少年阶段在操场上“每天踢一个小时”的经历。
因此,修建更多的足球场地,无疑是促进社会足球普及的重要手段——但中国的国情决定,“足球”更多时候只是人们议论的话题,而非愿意亲身实践的体育项目。因此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足球全方位的落后需要“综合治理”,“修更多的球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球场少了肯定会造成有些想踢球的人没地方踢的情况,但球场多了未必就意味着中国足球水平能够迅速提高,只能说会提高足球的普及程度”。
与这种说法相匹配的例子,是从小到大基本上不为踢球场地发愁的国字号各年龄段球员——这些国内足球水平佼佼者经过残酷的竞争成为站立在中国足球金字塔塔尖位置的“高端人群”,一线队球员在中超联赛年薪以“千万元”为单位,U23球员身价更是因为特殊政策甚至超过队中“前辈”,他们的训练场地国内顶尖,即便和例行海外冬训的场地相比亦不逊色,但在成绩方面,多年来国字号球队在各级赛场上屡战屡败,尤其低年龄段球队,与竞争对手相比早早便被拉开差距——这自然不是“场地不够”的原因。
以刚刚在山东鲁能足球基地结束的潍坊杯为例,这项志在打造中国“土伦杯”的赛事今年共有12支2001年龄段球队参赛,其中有3支中国球队(山东鲁能、河北华夏幸福和上海申花),9支外国球队(博卡青年、巴西体育、桑托斯、西班牙人、鹿岛鹿角等),在小组赛阶段,3支中国球队全部垫底,3支球队的9场比赛仅鲁能收获1场平局其余皆负,得失球比为7∶35——原本中国国青队也要按照惯例参加潍坊杯比赛,但今年5月底在成都举行的“熊猫杯”,2001年龄段的U18国青队3战全败,7个丢球0进球的惨状让球队失去了参加潍坊杯的“勇气”,一周前中国足协宣布成耀东出任U18国青队主帅,多位国青主力正是因为要参加潍坊杯比赛从而缺席了国青队集训名单。
中国足球与足球强国之间最大的差距不在球场数量,而在“足球理念”——“足球理念”在青少年球员的个人技战术能力层面反映最为明显。本届潍坊杯多家视频网站得到了直播信号,多场比赛进程显示,和巴西、阿根廷、英格兰的同龄人相比,已经是职业俱乐部梯队佼佼者的中国球员对于足球比赛的“理解”还很稚嫩,只能算是“初学者”,青少年球员之间这样的差距几乎早已注定不使用归化球员的中国足球只能徘徊在亚洲二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