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会主动“变胖”的时代逻辑(2)
参加二青会的是全国12岁~19岁青少年运动员,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成为青运会的主要任务。因此,目前作为我国在部分体育项目上实现弯道超车重要举措的跨界跨项,亟须一个赛事平台为年轻运动员提供机会。于是,在二青会赛场上,出现了7个全能项目,将两个类别不同但运动员素质特征接近的项目放在一起,如滑冰和轮滑、滑雪和滑草、冰壶与地掷球,等等。
“这也是历史上综合性运动会第一次采取这样的项目设置。”刘清早表示,青少年体育人才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体育技能尚未稳定,无论从心理特征还是生理特征,都需要到一定阶段才能更加明晰,所以全能项目的出现能帮助他们自己找到更多可能性。
除了对设项进行大幅调整,李建明透露,“开放办赛”的理念也在二青会找到了根植土壤,在以往的青运会(城运会),参赛人群还是以体育系统的运动员为主,项目、规模、方式变化不大,这使得体育系统以外的人群参与度不高。而二青会设立了体校组和社会俱乐部组,各组还分设了不同年龄段,“不再设注册限制,只要符合参赛基本条件的运动员,都可以报名参赛。”
在多项改革措施下,二青会的规模成几何倍增长,“项目乘以2,分组乘以2,组内按年龄再乘以2,几乎扩大了8倍。”赵晓春用数字表现变化,“全运会平均一个大项就十多块金牌,但二青会一个大项平均有30多块金牌。”金牌背后,是陡然增加的责任与挑战,但在赵晓春看来,这样的挑战很有价值,“以往参赛的都是体校的孩子,但国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体育人才在体校之外。作为一项面向全国青少年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我们不能将这些孩子拒之门外,否则会造成相当一部分人才的流失。”
用竞赛杠杆撬动体校和俱乐部青少年的积极性,刘清早认为是对发掘和培养我国青少年体育人才“一网打尽”。他表示,尽管二青会“胖”了许多,但“胖”的背后也是对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效益最大化的挖掘。在他看来,这是一道有探索意义的题,但场馆、资金和有经验的人才匮乏等现实问题,注定这也是一道极具难度的题。
难题的破解之道
据李建明介绍,为减轻山西的办赛压力,二青会将帆船、冲浪(短板、长板)等夏季项目和大部分冬季项目安排在广东、上海、山东等15个省(区、市)举办,“再结合山西实际情况,布局了34个夏季项目、两个冬季项目在山西举办,所用比赛场馆达到58个,覆盖山西全省11个市、9个县区以及9所省直高校、3所市属大专院校,其中主赛区太原市承办22个项目。”
赵晓春透露,早在二青会筹备之初,场馆建设就坚持“能用不修、能修不建”原则,在确保赛事需要的前提下,更多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和设施,即便有新建场馆也要充分考虑赛后利用问题。因此,在接到“扩容”的蓝图后,如何动用现有场馆资源服务于新增项目,成了首当其冲的难题。
“县里有一些不错的体育场馆。”赵晓春表示,以往不被大型运动会看好的县级体育场地进入了组委会视野。实地考察后,他发现,此举不仅解决了场馆不足的问题,还通过二青会激发了当地居民全民健身的热情,“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级别的赛事进入县城,现在场馆得到利用,群众也非常欢迎”。
在场地问题上,民营企业同样是赵晓春眼中被埋没的“宝藏”。从组委会的角度,与二青会合作的民营企业需要有地方政府认可,而地方政府也需要帮助当地民营企业壮大成长,“三方一拍即合”。赵晓春回忆。最终,在包括大同万龙滑雪场、右玉玉龙马场、山西极限运动中心、太原西山足球基地、临汾同盛中学体育馆、芮城圣天湖铁人三项等6个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比赛场地上举行了8个大项的比赛,“49个大项中占8个,占比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