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两代体育人:中国篮球,既要“冲刺”也要长跑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31 13:25:58
浏览

  中国篮球,既要“冲刺”也要长跑(70年,共同走过·对话两代体育人)

对话两代体育人:中国篮球,既要“冲刺”也要长跑

  杨伯镛,1935年出生于云南,1955年入选中国男篮。1979年开始执教中国女篮,曾率队获得1983年女篮世锦赛季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铜牌。后出任国家体委二司(球类)司长,曾担任中国篮球协会常务副主席。

对话两代体育人:中国篮球,既要“冲刺”也要长跑

  姚明,1980年出生于上海,前男篮国家队中锋。先后参加过悉尼、雅典、北京3届奥运会和两届世锦赛。2002年加盟美职篮休斯敦火箭队,退役后曾担任中职篮上海俱乐部董事长。2017年当选中国篮球协会主席。

  篮球运动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发展底蕴,在新中国体育史上留下了一连串闪亮的名字。杨伯镛和姚明,就是不同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

  从运动员到项目管理人员,杨伯镛和姚明走过了不同的年代,职业生涯有着相似的履历,他们都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篮球的发展。如今,男篮世界杯首次来到中国,得益于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篮球运动逐渐成为人们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成功离不开努力训练

  记者:两位都是各自时代国家男篮的主力队员,拥有出色的竞技水平,在成长的道路中有什么样的记忆?

  杨伯镛:我从小就喜欢篮球,家里柱子上拴个东西就能当篮筐练习投篮。1955年,我第一次参加国家队集训,因为我的身高没有优势,一旦被国家队淘汰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入选。所以那时候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别人跑一步,我就跑两步,练不好我还会哭,每前进一步都要有艰苦付出。

  姚明:我是在体育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小时候为父母取得的运动成就感到自豪,也像他们一样走上了篮球道路。我的身体条件看起来适合打篮球,但一次小学校运会的投篮比赛,我因为个子高被选中参赛,却投了两个“三不沾”。那次比赛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打好篮球不是仅靠基因和禀赋就可以,只有通过努力训练才有可能成功。

  敢打敢拼才能赢球

  记者: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杨伯镛作为主教练带领中国女篮首次登上奥运会领奖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姚明高举国旗牵手汶川地震小英雄的画面,成为国人的难忘记忆。如何看待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的表现?

  杨伯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男篮参与的国际交流比赛虽然不多,但也曾战胜过匈牙利队、保加利亚队、苏联队等当时的篮坛劲旅。我认为那时候取得好成绩的经验有两条:第一是在赛场上解放思想、不惧强手、敢打敢拼;第二是树立了中国篮球的风格和特点,就是以快为主,积极、主动、团结奋进。

  姚明:我参加过3届奥运会和两届世锦赛,这些经历对我来讲是难以忘怀的。经历让人成长,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在开幕式上我作为旗手走进场内,这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感觉。

  未来要扩大篮球人口

  记者:本届篮球世界杯在中国举行。作为东道主,对中国男篮有何期待?

  杨伯镛:篮球世界杯一共32支球队参赛,我们要想取得好成绩,还是要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与欧美球员相比,我们队员的身体条件不占优势。所以,中国篮球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同时学习其他球队的先进经验。

  姚明:国家队作为中国篮球的“标杆”,应该创造一种归属感,有归属感就会有凝聚力。眼下,打好世界杯是国家队重要的目标,要全力夺取直接晋级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但从项目发展的宏观角度看,这不是唯一的指标。如果将篮球事业比作一场马拉松,那么世界杯就像是一次短跑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