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体坛论语|降薪难,中国足球降薪,更难
资料图:2019年12月7日晚,中超联赛年度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图为中超冠军广州恒大淘宝队队长郑智捧起火神杯。张亨伟 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24日电(邢蕊) 世界足坛因疫情相继停摆之后,“降薪”又成为各大豪门俱乐部的“主旋律”。先有C罗主动放弃400万欧薪水,后有梅西自愿降薪70%,在足坛“绝代双骄”舍小我为大我的情况下,有不少国内球迷,已经把目光投向“财大气粗”的中国足球。
本月9日,中国足协召集各级职业联赛俱乐部代表召开视频研讨会,就合理降薪达成共识。然而半个月过去,各俱乐部是否已采取行动,仍然未见后续报道。有分析担忧,减薪一事是否会又要停留在口号层面。在联赛停摆、俱乐部收入减少的大环境下,球员们自然应该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然而后续消息迟迟未见,不由得令人思索,这一举措是否正在遇到阻力。
资料图:图为广州恒大淘宝队夺得2019年中超联赛冠军。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关于降薪的问题其实很早之前就在中国足坛引起了讨论,有支持者自然就有反对者。此前,武汉卓尔俱乐部球员艾志波曾公开表示,减薪应该“中欧有别”——中超俱乐部营收与欧洲俱乐部不同,欧洲球队球员都在放假,而中国球员大多仍在集训;合同中相关条款不健全,降薪缺乏法律依据。
艾志波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中国足坛与欧洲足坛的运营体系大有不同。相较于职业化程度更高、球员工资与市场捆绑更为紧密的欧洲足坛,中国足球的减薪大业,自然是一项更加复杂的工程。
低级别联赛中,很多球员还处于讨薪无门、生存堪忧的状况里,但站在顶级联赛举目四望,多少球员一边领着高薪,一边踢球挨骂……换一个角度分析,降薪其实抛开疫情的因素,限制薪酬也只是让价格回归价值而已。足协竭力遏制金元足球之际,降薪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资料图:图为韦世豪和队友在比赛中庆祝进球。刘嘉良 摄
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会面临着种种障碍:谁来主导降薪?降薪比例为多少?降薪范围涵盖哪些球员?诸如此类的问题,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决心。
之于俱乐部而言,减少球员薪水自然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但如果强制降薪,会不会引发劳资纠纷?会不会催发外援的“离职潮”?况且一些俱乐部中还有归化球员,降薪政策对于他们又是否适用呢?
或许是俱乐部不愿意“得罪”球员,他们把“皮球”踢给了足协。然而在国际足联都没有权力干涉各国联赛经营的情况下,中国足协或许只能是降薪的倡导者,而非命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