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8万字报告:谈及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监管、中小银行风险处置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06 00:00:00
浏览

  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对2019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指出,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

  一是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

  二是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序处置。

  三是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得到妥善应对。

  四是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风险得到全面治理。

  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制度建设有力推进。

  总体看,经过治理,中国金融体系重点领域的增量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存量风险得到逐步化解,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此外,报告还对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监管、金控公司监管等二十个话题进行了专题讨论。《金融时报》记者进行了重点梳理。

  打造包容审慎创新监管机制

  2019年以来,金融服务与科技进一步深度融合,特别是数字货币、开放银行等领域进展瞩目。与此同时,各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着力完善对金融科技活动的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框架上,大多数经济体金融管理部门基于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原则建立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注重风险防控。一是坚持持牌准入。二是明确监管细则。三是发布风险警示、打击非法交易。

  在借鉴国际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加快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有序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打造包容审慎的创新监管机制。一是划定刚性底线。以现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基础性标准规则等为准绳,明确创新红线。二是设置柔性边界。平衡好安全与效率的关系,运用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方式,让人民群众参与金融科技治理,为金融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预留创新空间。在固守安全底线基础上包容合理创新,使持牌金融机构享有平等参与创新的机会。

  继续推进注册制改革

  科创板自开市以来,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关键制度创新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建设性和引领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支持科技创新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2019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监管部门推动了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

  报告指出,下一步在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各组成部分具体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应注重通过建章立制、严惩违法违规等方式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环境,充分发挥市场自我稳定的作用,促进市场真正实现优胜劣汰,从根本上提升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可考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推进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三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

  人民银行自2014年起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并于2017年末组织部分商业机构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DC/EP)的研发。目前,数字人民币体系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正在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

  报告指出,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属于零售型CBDC,采用双层运营模式、不计付利息。人民银行注重从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等方面评估数字人民币的可能影响,确保相关设计不会对现有货币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大的冲击。数字人民币体系尚无正式推出的时间表,人民银行将继续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研发工作,做好试点测试,加强相关政策和影响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研发设计。

  国际上看,少数经济体央行开始试点运营央行数字货币。瑞典央行2017年启动电子克朗(e-krona)研发工作,并于2020年2月开始试点。此外,乌拉圭、乌克兰、柬埔寨、巴哈马等国央行也开展了CBDC试点。欧央行、日本央行、英格兰银行、法国央行、加拿大央行、新加坡金管局、韩国央行正在研发试验央行数字货币。

  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

  2019年,人民银行按季对440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参评机构包括全部银行机构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 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四类非银行金融机构。

  评级等级划分为11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级别数值越大表示机构的风险越高,D级表示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评级结果为8-10 级和D级的金融机构被列为高风险机构。

  评级结果显示:

  1-5级的2106家,占比 47.9%;

  6-7级的1749家,占比39.8%;

  8-D级的高风险金融机构545家,占比12.4%,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

  分类施策化解中小银行风险

  精准处置高风险中小银行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最艰巨的任务之一。201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靠前指挥下,人民银行会同各部门、各地方,采取针对性处置方式,以收购承接方式处置包商银行风险,以“地方政府注资+引战重组”的方式处置恒丰银行风险,以“在线修复”方式化解锦州银行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报告指出,包商银行、恒丰银行、锦州银行的风险处置具有一定典型性,透过三家中小银行的风险处置实践可以发现,一些经营理念激进、风险偏好过高、公司治理薄弱的中小银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监管逐步趋严的背景下,风险非常突出。下一步,要结合三家中小银行等机构风险处置的经验、效果和教训,抓紧补齐制度短板,巩固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的重要成果,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处置长效机制。这包括,健全高效风险处置机制,强化人民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职能,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防范道德风险;明确资金来源和使用顺序,完善处置资金保障体系;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发挥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平台功能。

  稳妥有序推进资管行业转型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人民银行会同监管部门,通过去通道、破刚兑、限错配、降杠杆等措施,引导资管业务良性发展,影子银行无序扩张得到有效治理。

  一是净值型产品占比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末,净值型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43.9万亿元,占全部资管产品的55.2%,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

  二是资金空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19年末,资管产品来源于同业的资金同比减少5.4万亿元。

  三是强化风险隔离。金融监管部门推动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截至2019年末,已批准16家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其中11家已开业运营。

  四是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19年末,资管产品直接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金余额37.1万亿元,占资管产品总资产的43.0%。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管理部门将进一步把握好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关系,稳妥有序推进资管行业转型发展。

  构建金控公司监督管理框架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授权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市场准入管理并组织实施监管。人民银行同步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进一步细化相关监管要求。

  《金控办法》是国内第一个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全面监管政策,于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金控办法》的发布实施,是对当前我国金融业以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为主格局的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整合金融资源,推动金融供给多元化,提升金融控股公司及所控股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健性和竞争力;有助于防范风险交叉传染,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各类机构有序竞争、良性发展。

  报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不断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依法开展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和持续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推动金融控股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