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经济增速目标如何定?社科院专家这样建议
展望“十四五”,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GDP增速目标的设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十三五”之初,我国将GDP年均增长目标设为6.5%。那么,未来五年,是否还应设立具体的GDP增速目标,设定为多少比较合理?
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邀请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解读“十四五”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提出,“建议‘十四五’期间年均GDP增速预期目标设定在5%左右比较合适”。这样的建议综合考虑了当前的经济增速水平、现有资源要素的利用情况、内外部的不确定性,也给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李雪松认为,“十四五”期间,可以继续设定年均增速目标。作出这个判断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我国目前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阶段,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应该继续设定增长目标,增加居民收入;二是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改革、开放、创新的活力将在“十四五”期间得到释放,这些经济增长的活力也可以支撑经济保持合理适当的增速。
李雪松进一步表示,根据他们的研究和测算,“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GDP增速可以达到5%~6%之间,但考虑到疫情的影响,2020~2022这三年间,经济增速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去工业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挥制造业的创新效应和产业带动效应,是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黄群慧解释说,从理论上分析,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一国人均收入的提升,制造业所占比重就会逐渐下降。但需要注意,制造业本身具有创新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外汇储备效应等,如果这些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好,制造业比重就快速下降,会产生过早“去工业化”的问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放眼国际,日本、韩国等,人均GDP已迈入3万~4万美元水平,但制造业占比依然保持在20%以上。目前中国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制造业占比已经低于30%。因此,需要保持制造业占比稳定。”黄群慧说。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议稿还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黄群慧认为,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要从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