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美好 艺润心田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7-30 11:24:06
浏览

原标题:播种美好 艺润心田

听文物收藏背后的故事、与艺术家面对面、手工艺体验工作坊……暑期来临,许多美术馆、博物馆都吹响了“艺术集结号”,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集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于一体,为广大青少年儿童提供了与艺术零距离接触的良好机会。

   从“参观”到“参与”,从“宣教”到“融合”,近年来,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越来越重视公众服务职能,不断创新多元美育模式,搭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艺术服务。

  博古通今 浸润传统文化

   打开上海博物馆的“少儿探索版折页”,可以看到正在举办的“何以中国”大展的详细导览。清晰流畅的路线指引、色彩鲜明的插画、生动活泼的文字,让小观众可以迅速了解展览上的建筑形态、生产工具、动物造型、身份象征等知识,还可以通过找一找、想一想、画一画,来拓展思维、探索展览。此外,还有考古盲盒现场体验活动,让“小小考古学家”用一铲、一刷、一竹签,体验挖掘宝藏的快乐。

   暑期以来,博物馆利用自身藏品优势,推出了一系列科普和美育工作坊、研学站等活动。

   国家博物馆举办“古代中国·通识”系列主题夏令营,通过仁医仁术、天地同和、吉金铸史、古韵茶香等四大主题,帮助青少年丰富历史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深度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魅力。上海博物馆组织“充实一‘夏’,‘暑’你精彩”系列亲子活动。汉字世界的打怪升级之路、跟着良渚人体验“潮”生活、远古小陶匠、一堂课了解漆器……琳琅满目的活动、新颖有趣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奇思妙想注入了一个个活泼的心灵。湖南博物院结合院藏文物本身的教育主题,组织西汉服装搭配、漆器设计、纺织品染色、长沙窑品鉴等课程,营造视觉、听觉、触觉多重体验,让参与者在互动性强、情境式参与的轻松氛围中,体会工艺的传承、色彩及纹饰艺术的魅力。

   一些博物馆则走出馆厅,走向山川自然、名胜古迹。

   苏州博物馆推出“中华文明探源——从苏州‘草鞋山’到洛阳‘二里头’”游学项目,帮助孩子厘清历史脉络,激发青少年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旅行中获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理解力。

   网上寻宝、“艾特(@)我”、刷一刷……线上线下相结合,搭建了美术馆、博物馆与观众互动的新形式。故宫博物院在微博上发起了“博‘骨’通今”趣味打卡活动,通过在网页上搜索寻找故宫院内垃圾桶上的甲骨文标志,截屏甲骨文的图文科普内容,可以与故宫博物院官方账号互动,还能参与抽奖等趣味活动。

  共思共创 推进美育启蒙

   在玩中学,在乐中思,美术馆结合展览活动,让孩子做“主人翁”,在成为一个个小小导览员、设计师、创作人的同时,增强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力。

   木棒和橡皮泥搭建的花园穹顶、吸管拼接成的几何城市图形……在嘉德艺术中心的现场建筑体验活动中,孩子们正亲身参与到建筑设计的过程里,动手搭建属于自己的“未来之境”,一件件立体艺术作品造型虽显稚嫩,却充满旺盛的想象力和生命力。通过给予专业指导和丰富实践机会,让孩子们学习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体验空间、形态和功能相互交融的魅力。

   同样把视线聚焦在儿童创造力启蒙之上的,还有红点设计博物馆推出的“友善+1创新设计营”。在这里,孩子不仅可以对话设计师,学习设计思维和方法,更可以深入城市进行设计调研,了解身边亟待解决的大小问题,开动脑筋,寻找属于自己的创新解决方案。在用多样化材料进行想象创作后,孩子们还将变身策展人和导览员,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和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小设计师”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促进了他们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