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更多军旅文学精品力作(坚持“两创” ·关注新时代文艺)(2)
新时代军旅文学在赓续传统的同时也在求新求变,呈现出新气象新风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70后、80后“新生代”军旅作家群的崛起。王凯、李骏、西元、王昆、董夏青青等年轻的写作者多半来自一线部队,他们自觉观照当代军人生存状态和内心情感,倾力展示青年官兵的成长历程。在追踪当下热点、挑战现实题材方面,这些新人被寄予厚望。在叙事方面,他们也表现出迥异于前辈作家的“新质”,年轻化、异质化的语言很有特色,给读者带来陌生化的阅读体验。
另外一个明显的文学生长点是军旅文学与儿童文学双向奔赴、融合发展,取得独具特色的丰硕成果。裘山山《雪山上的达娃》通过离家出走的幼犬“达娃”与年轻边防战士“黄月亮”的相遇相知,讲述了海拔4500米的云端哨所里边防军人为国坚守、为国奉献的故事。徐贵祥《琴声飞过旷野》探寻革命年代共产党人为大别山的儿童艰难打造一方净土,在言传身教中塑造和培养孩子们优秀品格的历史。军旅文学中天然向善、向美的因素为儿童文学注入了温润而坚定的正能量,其对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的追寻,也升华了儿童文学的艺术格局。
网络文学的加入为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灌注生机活力。军事类网络小说瞄准读者需求,发挥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优势进行类型化生产,赢得大量读者和广泛社会影响力。无论是开掘历史题材的战火硝烟、气壮山河,还是书写当代军营生活的热血青春、燃情岁月,军事类网络小说在内容形式上的探索给传统军旅文学带来启发。爱国主义常写常新,英雄叙事也应跟随时代脉搏。只有结合新的社会现实和审美旨趣,不断开掘、深化军旅主题的精神魅力,将其创新转化为更鲜活更生动的文学故事,才能赢得今天青年读者的喜爱。
贴近现实 打磨精品
回顾近年来军旅文学的变化,可以真切感受到,作家和读者都更广泛地认同主旋律、正能量作品的社会价值,认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力量和人类天然向真、向善、向美的美好品质,这让作家们坚定地沉下心来,回归军旅文学的本源汲取养分。一方面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在对党史、新中国史、军史的深入学习研究中,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继承发扬古代战争文学、红色经典等文学创作的有益经验,学习借鉴世界战争文学的艺术精华,不断创作打磨当代军旅文学精品。
也应看到,军旅文学还有不少提升和改进空间。当下军旅文学创作优势相对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还有待深入挖掘。我们的作家队伍中不乏经过战火淬炼的战争亲历者,以及跟踪采访过老一辈革命战士的作者,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积淀多、体悟多,生命体验和厚重积淀赋予其笔下的故事以精深的艺术力量。当笔触转向现实,目光投向强军兴军的壮阔征程,就需要作家及时更新生活经验,追踪人民军队步伐,回应时代热点。国防和军队改革新成果、当代官兵新风貌、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新特点,都有待记录与展现。
在文学观念上,军旅文学也应注重主题优势向艺术优势的转换,注重英雄塑造与人性刻画的结合。归根结底,文学是讲故事,而且要把故事讲到人的心里。近年来许多作家在尝试拓展军旅小说的题材边界,书写非战争训练状态的日常生活,赋予和平年代军人故事更多人情味和烟火气。军旅诗歌、军旅散文、军旅报告文学等其他门类,也在开拓军旅题材的审美价值上下功夫,以饱满扎实的生活经验、诗意飞扬的巧妙情思,拨动读者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