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查海遗址,追溯古老中华文明
原标题:走近查海遗址,追溯古老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最早的龙崇拜从何而来?世界第一块真玉背后反映出怎样的文明新高度?8000年前的西辽河流域孕育了怎样的中华文明之源?不久前,以“八千年西辽河文明之光”为主题的首届查海论坛在辽宁省阜新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等文博考古机构的40余位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查海遗址的重要发现,发掘文物、遗迹背后的历史价值,寻找那跨越数千年的文明曙光。
“石堆龙”——考古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
1982年,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北查海村,辽宁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早期重要文化遗址——“查海遗址”。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一条长19.7米,宽1.8~2米的“石堆龙”的发现,让查海遗址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查海遗址发现至今虽已逾40年,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却为之着迷,重要成果不断涌现。
“起初,考古人员在查海遗址发现了两件‘类龙纹陶片’,其中一为蜷曲的尾部,一为盘旋的龙体,同时带有鳞状的纹饰。但因为是局部碎片,在当时并未引起相应重视。”查海论坛上,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说,“而之后发现的‘石堆龙’,龙头、龙颈、龙体、龙鳞、龙爪、龙尾等摆放分明,身体前部下方用石块堆砌出像足又像云雾的衬托物,是迄今为止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
一直在深入研究查海遗址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高大伦认为,查海遗址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石堆龙”。它不仅是写实的堆塑,更是查海先民们精神上的寄托。它的存在成为查海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进行龙崇拜的有力例证,对5000年外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早期文明的探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两件“类龙纹陶片”的出土,到“石堆龙”的现身,查海遗址的发现似乎在向人们告知龙的真正含义。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井岩对记者说:“‘石堆龙’的大型龙体代表着查海强大的形象。他们将被征服部落图腾的一部分加到自己龙图腾的身上,就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鹰爪、鲤身等各种动物形象于主体大蛇身上的中国龙。最终,龙在不断地演化中,变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国人的心中。”
查海先民善识玉更会用玉
在没有人造强光的情况下,如何精准辨别玉石?这一难题,查海先民在距今8000年时就已破解。此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鉴定证明,“查海地区出土的玉器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的真玉器。鉴定的8件玉器明显地出自不只一块玉料,这说明查海人鉴别玉料的水平已相当高,早早告别了真假玉混杂不清的阶段。”因此,距今约8000年的查海玉器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真玉”。
玉器加工精度代表着生产力水平。在不断地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又在查海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石轴承。国内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专家邓聪认为,石轴承的发现意味着查海玉器可能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有轴承就说明有机械,用机械来加工玉器,就不单纯是手工加工,这是一个跨时代的飞跃。”查海论坛期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李新全介绍。
目前查海遗址已出土玉器44件。按用途划分,生产工具有玉斧、玉凿等坚硬实用工具,在它们上端顶部及刃口均留有不同程度崩痕。有的刃口残缺,可见是经常使用的实用器。而作为饰品的有玉玦、玉管、小玉环。“这些玉饰品加工技术成熟,表面抛光亮洁,形制规范,开始由实用属性向审美属性转变,满足人们审美的追求,更进一步证明生产力的飞跃。”李井岩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