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长城画卷”(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10 19:23:28
浏览

夏日里的北京箭扣长城,在山峦叠翠的掩映中,愈发瑰丽雄奇、气势磅礴。在山峰高耸的“油篓顶”,67岁的长城修缮师程永茂在陡峭的长城上攀爬,身手矫健如履平地。一路上,他将自己修缮长城20年、累积2万米的“活”经验,向调研组娓娓道来:“边墙环境、起伏不定,随坡就坡、灵活掌握……长城要保持风貌,修出风韵就得‘五随’,随层、随坡、随弯、随旧、随残。”

在调研中发现,这种“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的理念有效维护了长城的自然历史风貌,也成为当前北京在贯彻落实长城修缮保护中的共识。

程永茂坦言:“以往长城保护多是‘哪里损坏修哪里’的抢救性保护。”而在2022年启动的怀柔箭扣长城和延庆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试点工程中,首次引入了考古发掘,开始转向“精心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修缮、考古、研究并重模式。

“研究性修缮,就是采取多学科深入交叉合作研究的方式对长城进行保护。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多学科专家团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议,最大程度保护长城历史文化信息。”谈及当下长城保护的新方式,怀柔区文旅局副局长郭大鹏告诉调研组,如今的“研究性修缮”更加注重抢救性保护与研究性、预防性保护并重,这开启了长城修复保护新篇章。

近年来,北京启动了近百项长城保护工程,成立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出台《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2023年)》等,长城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修缮理念不断进步。

2020年9月,在怀柔箭扣长城脚下,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挂牌成立。依托该基地,北京开始把长城保护重心由一般性抢险加固,向研究性修缮转变。2021年7月,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八达岭长城被评为保护管理示范案例。以北京箭扣长城、大庄科长城保护工程和八达岭遗产影响评估为代表的长城保护管理实践,为各国开展线性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经验”。

从志愿者自发参与到专职长城保护员队伍共同守护

晨光熹微,身着“长城保护员”马甲的刘红岩,匆匆赶往石峡关长城鸳鸯楼。3个小时的巡查,十几公里的山路,一边随手捡拾垃圾,一边上传长城裂隙照片。她说:“这都是日常的规定动作。”

为加强长城保护,2019年,北京市在长城分布的乡镇统一招聘“长城保护员”,进行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建立区、镇(乡)、村三级长城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目前北京的长城保护员已有488人。

刘红岩说:“选择这一职业,是受到舅舅梅景田的影响。”今年76岁的梅景田,是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原党支部书记。40多年来,他义务在长城进行巡查,并在村里组建了第一支义务长城保护队。如今,石峡村近一半的村民成了长城保护志愿者。

“长城分布范围广、环境复杂,单靠文物部门的力量难以解决诸多问题,社会力量的持续参与、专职长城保护员队伍的建立,让长城的保护和利用进入了良性循环。”延庆区文旅局文物管理科科长范学新表示。

从线下修缮到科技赋能“云端”齐发力

先敲除破损砖块,再放上新的特制砖,最后用溜子和白灰色砂浆勾缝,一处破损的砖墙就剔补完成了……这看似复杂的工序,在“云游长城”小程序中只需轻拖手指,就能立即“穿越”到长城,在线体验“爬长城”和“修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