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长篇小说获茅盾文学奖(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12 14:40:30
浏览

  杨志军的《雪山大地》成为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中得票最高的作品,他此前谈及这部作品时称,“希望在讲述父辈们和同辈们的故事时,能有共情者跟我一起歌哭而行,流连忘返;希望自然之爱也是人心之爱,在广袤的故乡厚土上,延续一代比一代更加葳蕤的传承。”

  杨志军1955年出生于青海西宁,据他回忆,几乎年年都有西进的人,有的是个人志愿,有的是组织分配,有的是集体搬迁。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到处都是处女地,只要你为它做过一件事,它就会认你是它的人;而你的回应便是:只要它为你提供过一夜的光亮、一冬的温暖、一餐的饱饭,你就会认它给你的是家、是整个故乡。大家不知不觉就有了一种情怀:愿意为高原付出一切,即便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对此,杨志军曾表示,“我把这些人物写到《雪山大地》里,也想表达对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观照。”

  刘亮程:受新疆多民族文化生活滋养

  8月11日下午,刘亮程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谈及获奖感受时称,他在乡下生活,一直都很平静,苞谷长得很慢,人的反应也很慢。“我获茅奖后,电话、短信、微信等一刻不停地响动着,比平常多出好多倍。可能就像秋天刮了一场风一样,很快会平静下来。”

  刘亮程表示,他很感谢新疆,他出生在新疆,一直在新疆生活,觉得新疆多民族文化生活给他的滋养非常大。“它使我写出《本巴》《稍话》这样的作品,作家是一个地方养育的,作家对一个地方的回馈就是用他的文字让一个地方一往无前地生老病死,让一个地方的生活在他的文字中得以长久保留。”

  获得茅奖后会否影响以后的写作道路?刘亮程明确表示不会影响,“我的写作就像我的生命生长一样,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与生俱来的使命般这样的作品。”

  评委说

  张晓琴:茅奖的美学道路正逐步拓宽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后,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晓琴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对《雪山大地》等五部获奖作品一一进行了点评,并就本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出现的一些文学新气象谈了自己的感受。

  《雪山大地》亮起边地明灯

  张晓琴认为,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为新的中华民族文明的建设亮起了一盏边地的明灯。杨志军沉浸于雪山之下的青藏高地,写雪域高原上汉藏人民的共同生活,却又不动声色地将笔触转向命运的大起伏与变化。半个多世纪以来,汉藏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经历生死的考验,最终在不懈的奋斗中迎来翻天覆地的新时代与新生活。杨志军在写汉藏人民的生活与汉藏文化的交融方面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散发出一种新的文明之气。

  “乔叶的《宝水》是新时代乡村叙事的一个重要收获,堪称‘新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品。”在张晓琴看来,乔叶大巧若拙,突破了以往乡土文学对乡村的书写,既不站在启蒙的立场上对乡村与其上的人物进行审视,亦不以诗性的眼光对乡村进行审美,而是以灵魂融入其中,塑造出一个太行山深处的全新的宝水世界。作者着力揭示了新时代乡村生活与精神的深刻嬗变,由此勘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与可能性。

  《本巴》完成作家质的变化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孙甘露在《千里江山图》中,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兼备,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融合,先锋性与日常性共存,审美性与历史性统一。小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与革命精神,激荡着独属于中华民族的英雄之美、正义之光,以及强劲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