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探索更好的人生(名人书房)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17 09:36:01
浏览

在阅读中探索更好的人生(名人书房)

 

  董强在书房。
  受访者供图

 

在阅读中探索更好的人生(名人书房)

 
 

在阅读中探索更好的人生(名人书房)

 
 

  他是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200余年来首位华人通讯院士,曾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和“教育骑士”勋章;他是米兰·昆德拉唯一的中国学生,曾发起设立傅雷翻译奖;他将《小说的艺术》《云的理论》等名著译为中文,又将《论语》译为法文,还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合作出版《唐诗之路》,搭建中法文化沟通的桥梁……他就是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博雅特聘教授董强。旅居法国十二载,归国后,董强多年深耕翻译事业,年届花甲依然孜孜不倦。近日,围绕读书、翻译和写作,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听他畅谈如何依托阅读,搭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书房是内心的外在体现

  董强的书房不算大,但很有特点。只要有空,他愿意待在这里。他的书房仿佛一个东西文化交融的“小宇宙”:法文、德文、英文、拉丁文字典应有尽有;各语种的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艺术学书籍五花八门;更有他多年来行走世界各地带回的艺术品和纪念品,还有工作之余练字的书法桌。“书房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体现,是精神世界的物质呈现。”董强说,“知道一个人读什么书,就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书房的书只是我藏书的一部分,我常待的地方都堆满了书。”董强说。尽管如今藏书颇丰,但董强其实并不强调对书的“拥有感”。“书非借不能读也。”在他看来,一本书的价值要在阅读中显现,其核心内容要准确传递给读者:“有价值的书,要在前人没有表达过,或表达得不够好的地方有所突破,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董强坦言,留学法国的经历对他的阅读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很多书店关门很晚,那时我经常一口气读到书店打烊。囊中羞涩又不好意思只看不买,就每次都挑一本不太贵的买下,时间一长也积攒了不少藏书。”董强回忆。在留学结束时,他把这些书带回国,还将其中较为珍贵的捐给了学院的图书馆。

  在法国留学时,董强曾师从米兰·昆德拉,这位文学泰斗的书房给他带来极大震撼。在米兰·昆德拉的书房里,作家自己的作品占据了整整一大面书柜——全世界几十种不同语言的译本、不断再版的译本,应有尽有。“我从没见过一个人的书房里能有那么多自己的书。”他回忆道,“这些不同语言的译本也激励我在翻译之路上不断前行。”

  “语言有自己的覆盖范围,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可能在一种语言中闻名遐迩,却在另一种语言中无迹可寻。”在董强看来,书籍和语言息息相关,要想做好翻译工作,就要同等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丰富资料,需要通过阅读积累大量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

  做中法文化“摆渡人”

  20多年前在法国留学时,喜欢“泡”书店的董强发现了一件令他颇感遗憾的事——法国书店里,中国书太少了。他常去的书店有一块专门的亚洲图书区,当时最多的是印度、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书,中国书只占小小一角。

  董强十分不甘。于是,他协助一位法国友人,共同创立了“中国蓝”出版社,将巴金、沈从文、张爱玲、王蒙、张承志、王安忆、苏童、迟子建等中国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介绍给法国读者。联系作者、约稿、参与翻译……董强和朋友们乐此不疲。出版社的名字来自法国人熟悉的中国文化元素青花瓷,寄托着他们架起中法文化交流之桥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