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数千年 醒来惊天下(2)
“这是一处场景复原,展现了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发掘时的场景。”顺着讲解员的指引看过去,只见“一号坑”中的金杖格外醒目,“二号坑”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两坑上方的大屏幕播放着1986年考古现场的视频。
两个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举世瞩目,围绕三星堆的探索持续进行。经过多年考古研究,确定三星堆遗址面积约12平方公里,年代距今约4500年至2900年。遗址核心区域的三星堆古城址面积约3.6平方公里,发现了城墙、祭祀区、宫殿区等重要遗迹。
2019年以来,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三号至八号祭祀坑。这6个坑的考古发掘采用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方式,搭建恒温恒湿的考古工作舱,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设备,并在考古现场设立应急保护实验室,将文物保护贯穿整个发掘过程。据介绍,目前除五号坑外已全部清理完毕,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1.7万余件。
“方舱考古”展项运用裸眼立体新媒体技术将考古方舱还原到展厅里,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场景。6个独立展柜分别展示了6个坑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三号坑出土的青铜立发人像因其发型像诸葛亮所戴冠帽,被网友戏称为“诸葛亮”。该器仅存头部,下颌下接一长柱,类似人头像的颈部,末端呈尖锥状,专家推断原应套接其他器物。
四号坑共出土3件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馆内展出了其中一件,通高29.9厘米,呈跪坐姿态,头发残断,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这种造型的人像此前在三星堆从未发现,有观点认为,该人像身份地位较低,并非神职人员。
精美的金鸟形饰出自“含金量”颇高的五号坑,该坑还出土了重达280克的黄金面具残件。此器厚度仅0.007—0.012厘米,整体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鸟,橄榄形鸟首上有两孔,双翅如云纹向两侧展开,水滴形身,后接三尾羽。专家认为如此薄的金器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可能是敷贴在某件器物上作为装饰或沿边镶嵌在里面。
六号坑发现了一个木箱,木箱西侧底部有一件玉刀。此刀素面无纹饰,长柄,柄末端略宽,直背,双面长弧刃,尖锋略残,背脊近柄处有一羽翅形扉棱。有学者通过对玉刀肩部和刃部形状进行分析,推测它可能是古人的纺织工具——打纬刀。
七号坑出土的三孔玉璧形器直径约16.5厘米,厚约2厘米,璧面有3个孔径约3厘米的圆孔,呈三角形排列。乍一看,这件玉璧像一个简约抽象的人面,璧上三孔像双目和嘴。
八号坑的青铜着裙立人像双膝半屈,臀部翘起,左手于胸前呈持握状,手臂肌肉隆起,颇具力量感。朱亚蓉告诉记者,这件人像在三星堆已出土文物中仅此一件,其逼真的造型体现了三星堆先民高超的铸造工艺。
彰显古蜀王都气象
来到第二展区“巍然王都”,由几十部投影机画面融合而成的多媒体沙盘让观众领略到古蜀王都三星堆的恢弘气象。该展区分为“蜀土丰饶”“都城营建”“黄金加工”“玉器制作”“青铜冶铸”“王者至尊”“多元共生”7个单元,对三星堆的自然环境、社会面貌、都城布局、手工业技术、权力结构等进行全方位展示和解读。
大口碗、小平底罐、尖底罐、长颈壶、高柄豆、三足形炊具……展厅中央长达数米的大型展柜里,陈列着几十件形制各异的陶器,相当壮观。
三星堆陶器主要有盛贮器、食器、酒器、炊器等,还有一些生动可爱的动物形陶器,如陶猪、陶鸡、陶羊,反映了三星堆时期的畜养业。朱亚蓉介绍,展出的部分陶器来自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上世纪30年代三星堆发掘出土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