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乡土建筑的生命力(新语)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25 11:39:01
浏览

小字号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地坑院是一种典型的下沉式乡土建筑,利用地下空间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曾经的宜居建筑,地坑院承载了一整套既定历史和环境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其中,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的地坑院分布数量较多,尤具典型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充分挖掘其营建智慧和承载的乡村记忆,并优化建筑性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引发了各方的关注。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敏感地区。分布于黄土塬上的地坑院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对黄土高原的环境适应,蕴含着中华先民丰富的人居智慧。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州区西张村镇庙上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庙上村地坑院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近年来,北京大学团队持续展开对地坑院的实地研究,聚焦文化遗产价值传承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在过去20余年里,陕州区曲村已有超过2/3的村民从地坑院搬迁到地上的楼房中。尽管有相关的修缮补助,但多数人更愿意搬到地面以享有便捷的生活方式。长期在地坑院中生活的多为上了年岁的老人,他们的坚守依托其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活习惯。这个过程中,地坑院面临着坍塌、弃置等诸多问题。如何重拾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变得非常紧迫。

  应该看到,地坑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体验。近年来人们对地坑院的关注,逐渐从建筑单体拓展至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度,从综合视角探索其发展途径。以陕州区曲村为例,政府专项拨款用于地坑院及其周边环境的提升,并发动村委会和当地旅游协会在地坑院的更新利用中发挥带领作用。可喜的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备和地坑院在外界美誉度的传播,不少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选择回乡,在政府的帮助下,精心修缮地坑院,创业经营民宿。村民直言,如果没有基础水管的铺设,按照传统的方式只能人工将生活污水挑上地面,仅这一点就会打消他们回乡的念头。

  地坑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独具特色的乡土建筑之一,是黄河流域“人—水关系”长期适应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文化遗产的精彩篇章。我们应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角度,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视角,理解流域人居环境及其乡土建筑的人文价值和现实需求,保护好、利用好宝贵的流域文化遗产。

  (作者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25日 12 版)

(责编:袁勃、牛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女子冰球世锦赛丨中国队2:0力克奥地利队 四战全胜提前升入顶级组     中国队球员庆祝比赛胜利。图片来源:国际冰联 人民网北京8月25日电 (记者胡雪蓉)8月24日,2023年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甲级A组)进入到第四个比赛日。…    
“生命如歌——万桐书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专题展在新疆开展     人民网北京8月24日电 (记者刘颖颖)8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新疆艺术学院主办的“生命如歌——万桐书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专题展在新疆理工学院图书馆开展。 此次展览主要分为“万桐书事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其保护传承”两个版块,通过文字、实物、图片、声音装置等形式,展现以万桐书为代表的老一辈音乐家抢救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感人事迹,生动反映新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