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管窥(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26 09:58:02
浏览

(5)对于百姓而言,一般地说,“沉默的螺旋”效应会起作用(参见[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作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他们逐渐变得沉默,最后甚至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

(6)此种条件下的善,在彼一条件下会转化为恶,美变为丑,“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一切以时间、地点、对象、数量、程度等为转移,正如“汗德(康德)谓一切之善,皆可成恶”(严复:《〈老子〉评语》之三十八章总评,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92页)。如汉高祖刘邦起于草莽,对儒生的迂论颇有反感,一次骂陆贾“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驳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条件变了,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须逆取而顺守之,方能长治久安。总之,要看时机、情势等是否适合,“当其时、适其情,则天下谓之美善;不当其时、不适其情,则天下谓之恶与不善”([清]魏源:《老子本义 净土四经 诗比兴笺》,《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9页)。

老子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地提出,事物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常人所见者浅,老子所见者深;常人往往只知其一,老子却知其二、知其三。因此,他非常感慨地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一般地讲,只有在六亲不和之时,才显出孝顺慈爱来;而国家只有在昏乱之时,才显示出所谓的“忠臣”来。实际上,在封建专制社会中,此言颇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为后世文学家所继承,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六回贾宝玉谈及“文死谏、武死战”时说:“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便只管胡闹起来。哪里知道究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有死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死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清]曹雪芹著,俞婉君注:《红楼梦》,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年版,第165—166页)曹雪芹发挥老子“国家昏乱,有忠臣”的意思,说那些“只顾邀名”的文官,一定要等到出现昏君了,才出来拼死一谏;而那些武将,要等到发生大的战争了,才出来拼死一战。这些人只顾自己的名声,可曾为君主国家考虑?所以说,这些所谓的“忠臣”,并不值得效仿。正如清人黄元吉所说:“世有昏乱,天所以显忠臣也;世有忠臣,天所以维昏乱也。然忠臣出矣,即使昏乱能除,一洗干戈之气,化为礼义之邦,亦不及皇古之无事远矣。呜呼!忠靖之臣,愿终身埋没而不彰。不然,一人获忠臣之名,天下蒙昏乱之祸,可不大痛哉!”([清]黄元吉:《道德经讲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47页)所言甚是。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