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图①:庞贝古城壁画《花神芙罗拉》。
图②:汉代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复制品(原件收藏于新疆博物馆)。
图③:唐三彩胡人牵驼俑。
以上图片均为李启正提供
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丝绸源于桑树,取自蚕丝,经精工巧织,得绫罗绸缎,彰显贵之荣。5000多年前,华夏先民发明了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2000多年前,丝绸开启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见证了东方文明走向世界。光阴流转,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丝绸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今时今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文化在当代国际舞台愈发闪亮夺目。
飞马传神,丝路连东西
古希腊时期,人们以马神珀伽索斯为原型,创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成为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的安底诺伊到中亚的粟特,再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都出土过不少织有飞马纹样的织锦实物,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类似的“飞马”织锦藏品。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的不同物质载体上,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
2020年,为纪念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申遗成功,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每年于丝路沿线不同国家或中国不同省份举办,连续4年吸引来自22个国家的200多家文化机构、2000余万人次参与。而颇有辨识度的飞马形象则成为“丝绸之路周”徽标设计的灵感来源,与5个颜体汉字组合,展现了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文明互鉴的意蕴。
7月19日,以“丝路同行 互鉴共赢”为主题的“2023丝绸之路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本次活动由首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匈牙利担任主宾国,中国、法国、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共同参与。
作为今年“丝绸之路周”的重要活动,“丝路绮粲:16—17世纪匈牙利艾斯特哈兹家族丝绸服饰展”和“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两大主题展览于近期开幕,展示丝绸之路对沿途地区丝绸文化传播的卓越贡献,以及位于文明交汇点的敦煌见证丝路不同文明和国家、地区之间交流互鉴、融合创新的历史场景。“丝路绮粲”的展品均为首次来到中国,其中13件贵族男士礼服采用意大利、西班牙和土耳其所产的昂贵丝绸、天鹅绒和蕾丝量身定制;“文明大观”则聚焦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栩栩如生的唐三彩胡人牵驼俑生动再现当时的胡商形象,1∶1精致复原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则融汇中国传统神话、古希腊神话等多元文化题材于一炉。两个主题展览中外结合,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古代丝绸之路上繁荣的商贸往来与多彩的艺术创作。
价比黄金,丝艺通古今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公元2世纪,中国运送到罗马的上等丝绸售价达每磅12盎司黄金,即454克丝绸等价于340克黄金,有“软黄金”之称,一度成为欧洲最为珍贵的纺织品。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便藏有一幅庞贝古城壁画《花神芙罗拉》,画中花神身着丝绸美服,留下动人倩影。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史》亦描述了丝绸远销罗马的情景:“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