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29 07:11:01
浏览

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图为上海豫园内的古戏台和看廊。
  夏 淼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新的时代条件和现实生活,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风尚,新的剧场环境和观演关系,正激发着创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

  戏曲正在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走进大剧院、小剧场、沉浸式演出空间,多媒体、数字化手段得到广泛应用,进入多场景、多样态、多风格的发展阶段

  戏曲传播要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兴趣和关注热点,走出单一演出空间,回到日常生活,在多样态观演关系中让更多人了解戏曲、喜爱戏曲、欣赏戏曲,参与到戏曲的创作与演出、传承与传播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作为凸显中华民族独特审美的艺术形式,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始终面临传承与创新的课题,新时代新机遇更是呼唤着戏曲艺术在守正创新中迸发生机活力。

  近年来,以现代剧场艺术阐释经典戏曲的昆剧《临川四梦》,采自民间传说又闪耀现代精神的滇剧《水莽草》,用古代题材表现现代伦理的闽剧《双蝶扇》,现代电影技术与戏曲程式美学相融合、实现破圈传播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等,无不体现出传统戏曲与时俱进的创新姿态。新的时代条件和现实生活,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风尚,新的剧场环境和观演关系,正激发着创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

  守正创新,创造更丰富的样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京剧院历时6年多筹备创作的现代京剧《换人间》与观众见面。对这部戏,创作团队达成的共识是:声腔,要借鉴百余年前“唱戏时代”的艺术方法,基于每个演员独特的音色与唱法,展现京剧流派的原汁原味和本色之美;舞美,则要融入更多现代视觉元素乃至装置艺术,在视觉效果和情感处理上更加现代化,适应今天的表演空间和观演关系。

  这种戏曲现代化新实践的背后,是对戏曲传统的重新发现。时代在演进,艺术在发展,每个时代成功的艺术范式都沉淀为我们传统的一部分,也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戏曲”,多指上世纪初以来,为适应新式剧场而进行大幅革新后的戏曲样式,其代表性剧目、演员、流派的建立,至今不过几十年时间,这一阶段可称之为戏曲的“演戏时代”。往前回溯至20世纪之前戏曲的“唱戏时代”,那时,厅堂、庭院、街头、田野、集市、庙台以及戏园子等都是戏曲的表演空间。戏曲征服观众的主要手段是声腔,戏曲演员的音色、音高、声线都传递着不同的艺术特质,成就了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唱戏”和“演戏”,各有特点,也都创造了辉煌,都是滋养今天戏曲传承发展的宝贵传统。

  今天的戏曲演出形态,受镜框式舞台影响最深。20世纪初,上海等城市出现了一批适应歌剧、话剧、芭蕾舞等外来艺术的新剧场。这些新剧场与中国传统舞台不同:台上是封闭的镜框式空间,台下观众整齐端坐、正对舞台,难见商贩走来走去、热毛巾飞来飞去的热闹场景。为走进这样的现代剧场,戏曲艺术在剧本、唱腔、表演、化装和舞台设置等方面作出改变。比如,梅兰芳对声腔、手势、身段“不厌其细”地打磨,把表演艺术做到极致;再如每天晚上的演出要有一定的完整性,这与戏曲表演传统折子戏或折子戏连缀的本戏截然不同。规范的剧场模式推动戏曲艺术逐渐综合化、专业化,使戏曲从戏台走上舞台、从广场走进剧场,重塑了20世纪的戏曲呈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