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29 07:11:01
浏览

  时至今日,戏曲演出空间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呼唤着同样多样化的戏曲演出形式。这要求我们更全面地发掘戏曲传统,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戏曲历史长河的源与流。除了为人熟知的舞台剧目,还有许多存在于厅堂、庭院、街头、田野的戏曲传统,等待着我们去追根溯源。京剧《换人间》让声腔艺术回到演员原声,就是从戏曲的丰厚传统中寻找更多可能的创新尝试。

  跨界融合,适应更多元的舞台

  而今,戏曲正在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走进大剧院、小剧场、沉浸式演出空间,多媒体、数字化手段得到广泛应用,进入多场景、多样态、多风格的发展阶段。这种新型表演空间带来戏曲艺术现代转型的新可能。

  我为北方昆曲剧院编剧的昆剧《国风》,一开始在传统镜框式舞台上排演,效果并不好。后来到了大剧院里,我们将写意空间与现代化背景融合,强化了意境,凸显了表演性。在传统镜框式舞台,如果只听到一把笛子一支箫演奏,观众可能会觉得单调;但在具有现代感的大剧院里吹一把笛子或一支箫,带来的感受却可以很饱满,因为大剧院的空间环境能够放大艺术效果。戏曲进入大剧院演出,并不意味着大制作或人海战术,而是要有足够的气场与能量支撑起庞大的空间。

  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成为今天舞台艺术的重要特征。我为上海歌舞团编剧的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国标舞、街舞等舞蹈元素交相融汇,来自舞剧、歌剧、话剧、电影和多媒体的艺术手段都运用在舞台上。戏曲艺术拥有跨界融合进而破局出圈的机遇,可以调动一切手段,使之和谐地融为一体,创造与当代剧场、当代审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舞台体验。

  作为写意性的艺术形式,戏曲应该对自己的艺术基因充满自信。传统戏曲在以虚拟手段表现真实生活的这一点上,与现代艺术极简美学的表现方法异曲同工。对传统的自觉贯通,往往能开辟出具有新时代表演艺术特征的创新境界。扬剧《阿莲渡江》里,我们着意放大戏曲的“手工”特质。拍打钢板模拟雷声,用玻璃珠击打蒲扇模拟雨声,用竹筛晃动黄豆制造出江潮的声音。在京剧《大面》里,我们摒弃了电动装置,舞台上不出现威亚、转台、升降台,情节的展示只通过身体和声音表现出来。我曾建议在表演结束后,不妨设计环节让大家看戏服怎样一件件收起来,刀枪怎样入箱,让观众看到舞台背后的更多艺术流程,看到中国戏曲原来可以这么讲究、这么美。

  面向时代,抵达更广泛的受众

  如果我们去读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关于艺术创作的总结文章,会发现他们都很自觉地寻找自身艺术道路和所在剧种之间的关系,寻找自己所从事的艺术门类和时代的关系。

  时代不断为戏曲艺术现代转型提出新课题。以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为例,它是对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交流方式的提炼,可以娴熟地表现骑马、行船,但在表现乘高铁、坐飞机时,就无能为力。戏曲在表现现实生活上存在“盲区”,不能因此就去“屏蔽”乘高铁、坐飞机等生活内容,而是要想办法进行艺术实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现代舞中获得启发。现代舞不是模仿生活,而是让你产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引发你在观演环境中身体、情感、心灵上的反应。现代舞能把内在的东西外化出来,甚至比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还感人。表现现代生活与现代人的心灵,舞蹈、音乐、绘画都做到了,戏曲能不能做到?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