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枝繁叶茂(艺近人和)
广东粤剧院的演员们送戏进校园。
广东粤剧院《谯国夫人》演出剧照。
以上图片均为广东粤剧院提供
制图:赵偲汝
核心阅读
粤剧素有“南国红豆”之美誉。近年来,广东粤剧院坚持用艺术服务群众,创新打造“周末睇(粤语‘看’)大戏”“名家演出周”等品牌,持续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让“南国红豆”更加枝繁叶茂。
广东粤剧院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名人名城”,打造“一城一剧”。佛山三水的《三水女儿·红头巾》、东莞的《东江紫荆红》、深圳的《风起南粤》、茂名的《谯国夫人》、韶关的《张九龄》等,塑造的角色大多是与每个城市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
演员们不仅下乡演出积极性很高,参与基层讲演推广也乐此不疲。剧院组织了讲师团,2019年前每年开展“进校园”活动200多场,达到1000多课时,涵盖了大中小学以及幼儿园。
夏日,广东佛山,由广东粤剧院二团带来的“文化进万家”折子戏表演,将新老戏迷吸引到300余年历史的祖庙万福台下。
午后,骄阳炙人,却丝毫没影响演员的卖力表演,更没冲淡台下观众的热情。一场急雨,演员在半遮顶的舞台上照常演;观众淡定拾起包囊,躲到两侧的边廊檐下继续看。不一会儿,云散雨稍歇,观众们又纷纷回位落座。
粤剧素有“南国红豆”之美誉。近年来,广东粤剧院坚持用艺术服务群众,创新打造“周末睇(粤语‘看’)大戏”“名家演出周”等品牌,持续推动粤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让“南国红豆”更加枝繁叶茂。2023年至今,广东粤剧院已组织惠民演出超百场。粤剧艺术“花开”北京、杭州、上海等多个城市,备受瞩目。
“基层观众都很懂戏,对剧团剧目、艺术家们的一举一动始终高度关注”
在茂名、湛江等粤西地区,粤剧深受当地人喜爱。一些村子邀请“春班”下乡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要说我印象最深的演出,还得是今年的‘春班’重启,正好到了我的老家,为赶上这台大戏,我特意在村里多待了几天。”30岁出头的吴羽恒是茂名化州旺岭村人。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今年正月十二日晚在旺岭村所辖山宜村文化广场上演粤剧的情景,跃然眼前。
“做大戏啦!”锣鼓喧天,烟花绽放,离演出开场还有20分钟,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山宜村约有400户人家、2500口人,而现场聚了上万人,多来自周边村镇,甚至是从相邻的高州、湛江等地专程赶来。
精湛的演技、跌宕起伏的情节,令许多村民演出结束后仍不舍离去。两位专程从广州赶来的“00后”年轻人,是粤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文端的“铁杆戏迷”。两人跟随广东粤剧院的足迹来到粤西,连追了5场“春班”演出,对每一场戏都如痴如醉。
“春班”演出的一幕幕,令蒋文端深受触动。“基层观众都很懂戏,对剧团剧目、艺术家们的一举一动始终高度关注。”她举例说,这次演出,她换了位新搭档,很快就被观众们注意到,开演前就有观众前来询问,追问新班底如何配合得更好。
剧院每个季度都会安排“名家演出周”,每次十几位国家一级演员一起到基层。即使是拥有30多年“春班”下乡经验的蒋文端,每次送戏下乡仍不敢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