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前看浙江|我以志愿写青春——杭州亚运会“小青荷”说
原标题:亚运会前看浙江|我以志愿写青春——杭州亚运会“小青荷”说
上午10时,在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内,场馆医疗领域“接到”多起人员中暑报告。在场馆指挥部的指挥下,现场志愿领域迅速进入状态,启动人员应急调配程序以确保赛事不受影响,并协助医疗领域开展现场“救治”,将“患者”送上救护车。
这紧张而有序的一幕出现在最近一次举行的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赛时一天”综合演练的现场。分岗位实训、全要素演练、场馆踏勘、突发事件处理……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临近,志愿者培训进入最后的“实战”阶段。
为了让远方的客人在赛会期间感到宾至如归,杭州亚运会共招募了3.76万名赛会志愿者“小青荷”。这一诞生于G20杭州峰会的志愿者名称,取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青荷”是亲和的谐音,寓意很有亲和力。
据介绍,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于2021年5月,经过全球招募、补充招募,共有31.7万人成功报名,最终选拔出3.76万名志愿者,主要来自浙江省内46所高校,还面向社会重点吸纳了竞赛、小语种、医疗等专业力量。此外,还有浙江省外志愿者约400人,其他代表性群体约400人。
“有部分岗位的竞争比达到14:1。”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仓前校区场馆群运行团队志愿者主管王倩说,在招募和培训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了青年对志愿服务的向往,“他们的热情展现了‘90后’‘00后’的担当。”
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志愿者如“大机器”中的“小齿轮”,不仅岗位多、分工多,还要求有条不紊、精密运转。“目前亚运村国家(地区)奥委会服务中心的100多名骨干志愿者已经全部到位。”浙江外国语学院土耳其语专业教师姚凌葳说,这批志愿者相当于代表团助理,许多信息沟通、需求传达都需要靠他们完成,服务时间长、综合要求高等会给他们带来不小挑战。
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的胡思桐担任南亚大区助理一职。“8月16日进亚运村后,我们已经进行了室内室外、线上线下等培训。因为是负责南亚大区,我们还专门组队对南亚大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胡思桐说,从一开始的不够专业和自信,到如今游刃有余地帮助代表团对接住宿、餐饮、通讯等服务,她对正式走上志愿服务岗位的那一天充满期待。
杭州亚组委志愿者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队伍呈现专业性、代表性、广泛性、国际性等特点,例如曾参与过G20峰会、北京冬奥会等大型赛会的有经验的志愿者,医疗、竞赛领域的专业人士等。
在王倩看来,曾挂职G20杭州峰会志愿者招募培训部部长助理的历练,为她此后做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她把志愿服务实践搬进课堂,课程内容涵盖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与管理、团队管理、媒体策划与传播、危机事件应对与处置、政策及法规、礼仪与形象管理、心理调适等方面。
8月24日,杭州亚运会赛会志愿者“小青荷”在出征仪式上。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我们在日复一日的锻炼中,寻找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加以改进,努力为正式护航亚运盛会奠定扎实基础。”从G20杭州峰会的实践中一路走来,王倩将带着“小青荷”们一起奔向20多天后的杭州亚运会。
除了培训师言传身教,志愿者团队内也有不少“身边的导师”。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社会招募的志愿者季岳见证着亚运会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尽管已经工作两年,我还是想多为自己的青春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加上又是家门口的盛会,更不愿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