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音乐彰显古建筑之美(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13 10:38:02
浏览

古建筑是砖、瓦、木、石等不同材料的组合体,而音乐作品尤其大型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往往也是不同乐器相互组合或配合的结果。因此,利用乐器音色的不同,将不同乐器有机组合,能够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这种立体化的音响空间与古建筑在感官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听众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看到”古建筑、“触摸”古建筑,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古建筑“听到”音乐的旋律。比如,上海民族乐团推出的民族音乐会《紫禁城》,用古老的编钟叩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再现了紫禁城600年的沧桑历史;用弹拨乐器演奏呈现了紫禁城建筑木结构的灵动与精巧,表达了对先人精妙绝伦建筑技艺的赞叹。又如,民族音乐会《长城》,通过多元化的民族器乐呈现和不同音响的组合,既塑了长城的“形”,又铸了长城的“魂”。打击乐的有机组合表现了长城的磅礴气势,清逸的小提琴、中提琴、二胡的揉弦与颤音再现了长城的细腻,长线条、长气息乐句塑造了长城的绵延和壮丽……可以这么说,通过现代音乐作品,长城这一静态的古代建筑不仅“活”了起来,而且变得灵动而有魅力,长城的精神内涵、长城背后的历史文化、长城的当代价值也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

“音乐+古建”为年轻人打开走进传统文化的大门

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乃至融合,为挖掘传播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活化利用古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音乐+古建”的形式策划举办古建主题音乐会,把音乐演出搬到古建筑之中,引导观众以音乐为媒与古建筑展开“对话”。比如,今年7月,“世遗之城”泉州举办的“世遗就在咱厝边——2023古建音乐季”,就选取泉州府文庙与洛阳桥两处古建筑作为主要演出场地。清雅灵动的琵琶声扣人心弦,古朴幽雅的南音让人回味无穷。在别具一格的沉浸式演绎中,音乐与古建筑相映成趣,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共同营造出的历史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来了,游客来了,古建筑与现代人的生活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其人气得到提升,功能也得到拓展。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了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从古建筑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精神。保护利用古建筑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更是对历史和文脉的传承。过去,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经常采用的方式是“修个围栏拦起来”“搭个棚子遮起来”,或者对古建筑缺损的部位修修补补。

对文化遗产而言,最好的传承是利用,最好的保护是发展。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不仅让古建筑在音乐作品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也让古建筑承载的文化以音乐为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无论是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还是民族音乐会《长城》,都把建筑上的砖、瓦、石、木化为音符,把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化为旋律,让建筑及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乘着音乐的翅膀进行跨时空传播,并在这种跨时空传播中获得恒久的生命力。

更为重要的是,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还为年轻人走进古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搭建起便捷之桥。比如,前文提到的《紫禁城》,就是一群90后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创作出来的。他们用多媒体舞台影像营造变幻莫测、妙趣横生的不同景致,让静态的建筑与动态的音乐有机融合,成功实现对紫禁城从帝王宫殿到精神象征再到建筑瑰宝的文化解读。在《紫禁城》的助力下,紫禁城600年的厚重历史,以年轻化的语态、清新灵动的姿态实现了破圈传播。很多年轻人由此对紫禁城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共鸣,萌生出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关切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