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苍簇拥越千年(古道春秋)(2)
剑阁柏,又名“松柏长青树”,树高27米,粗壮挺拔,虬枝凌空,展臂摩云,远看是松,近看是柏,果子比松果小,比柏果大,同时像松果一样呈椭圆状。1978年9月,树木分类学家赵良能先生认定其为柏木新种,因首次在剑阁发现,定名为“剑阁柏木”。
皇柏“帅大柏”则是翠云廊大柏树湾中最大的一棵,需5个人才能合抱。历史上,剑阁因远离公路、铁路等现代化交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语言上保留了很多的古读音。比如当地人把“吃饭”叫做“彻饭”,“石头”叫做“色头”,“丰硕”读作“丰帅”……“帅大柏”实际上就是“硕大柏”的古读音。
漫步翠云廊大柏树湾,两旁还有张飞柏、黄忠柏、魏延柏、隆中对柏等珍稀古树——置身其中,抬眼一望,目之所及皆是千年古柏;迈步前行,足之所触是跨越千年的古道。
“翠云廊蜀道古柏是目前全世界现存树龄最古老、规模最庞大、保存最完整的行道树群。”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华师范大学蜀道文化研究院院长蔡东洲介绍,因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翠云廊又被誉为“森林活化石”。
古柏植何人?百里十万树
剑门山区气候和土壤适宜柏木生长。千百年来,当地人民都有栽植柏木的传统,以致在剑阁形成了川北最大的柏木林区,漫山遍野基本都是柏树。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介绍,古人在蜀道植柏,意在植树表道,以树计里,历史上有7次关于剑门蜀道翠云廊植树(柏)护林记载,尤以宋明两代的种植规模最为巨大。
《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兴元府(汉中)褒城知县窦充上书请求: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璧更是沿线植柏数十万株。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剑阁人朱彩撰写的《重修文庙记》中记载:“剑道植柏,盖武缘李公遗荫”;清代同治年间《剑州志》也有“古柏数万株,为璧所植”的记载。文中所说的“李公”“璧”,指的就是剑州知州李璧。
“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在古蜀道上大量栽植行道树,逐渐形成了以古柏为主、绵延数百里的林荫大道。
苍翠仍如昔,守护贯古今
翠云廊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据了解,剑阁县自明代正德年间就有了驿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州官植树护路被纳入政绩考核,剑门山区百姓也都把植树护路当作行善积德的义举。《唐会要》记载,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七月敕令:“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斫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明代剑州知州李璧则是颁发“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清代乾隆时期对每棵古柏悬挂了带有“官”字的木牌,光绪初年对每株古柏都进行了编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剑阁县沿袭古制接力保护,继承和发扬“官员离任交接”的历史惯例,将古柏数量及生长状况作为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交接重要内容和自然资源审计范围之一。
记者从一册《剑阁县古道古柏离任交接单》上看到,回溯时间至2020年8月31日,上任剑阁县长向接收人、新任县长移交7778株蜀道古柏清单。县长签字,汉阳镇新旧镇长也同步签字移交。党的十八大以来,剑阁县已完成两次县长离任交接和20余次乡(镇)长离任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