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行走,品山川之胜(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0-02 06:42:01
浏览

  我小时候住在巴东县城的木楼里,那时小城只有一条独街,被称作“扁担街”,横挂在长江南岸金字山的半腰,连接一条条从江边伸向陡峭山脊的“天梯巷”。出行的人们都喜欢身背一个背篓,方便爬坡下坎。运送货物的背脚人更是离不了背篓打杵,打杵用坚实的树杈刨光而成,可以立在地上,顶住负重的背篓,让背脚人松一松肩。这种劳动方式不仅常见于山乡村寨,也见于县城码头,背篓里的盐巴、桐油、包谷、洋芋少则百十斤,多则二百余斤,一步一声号子,巫峡人的汗水浸透了脚下的青石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山大川塑造了三峡人吃苦耐劳、乐观豁达的品格。

  随着三峡库区的蓄水上涨,巴东老城于2003年沉入江底,如凤凰涅槃,巫峡口焕发崭新的生机。但因地质复杂,古滑坡体一直存有隐患,新城又从黄土坡至西瀼口,经历了几度搬迁。如今的县城所在地信陵镇,正是当年诗人杜甫赴夔州之时,途中居留之地。而今一桥横跨大江南北,将古时的旧县坪与新城连为一体。县城街道纵横交错,商铺林立,一幢幢现代化建筑巍然矗立,一辆辆造型各异的小轿车如流水驰过,打扮新潮的巫峡年轻人个子明显比父辈们高大,他们告别了父辈们的背篓打杵,甩着双臂,潇洒地走在大街上。

  正是暑期八月,我来到巴东,先是顺道去到巫峡口上的大面山顶,恰黄昏时候,晚霞将一江大水染成金色,静静地环抱峡口,果真是美景常在,令人徘徊。远眺江北,碧水之上有一条白练伸向更远的山间,那是刚刚开通的G348快速通道,全程近十五公里,乘车人只需十来分钟就可以从巴东县城直抵高铁站。登上郑渝高速列车,风驰电掣,一站可到华中秘境神农架,三站则到古城襄阳,几个小时之后就可抵北京。

  巫峡口正是曾经的蜀道之难关。G348这条从巴东县城到高铁站的快速通道虽然只有十五公里,却是攻克了千难万险,凿通红花岭等两个穿山隧道,架起柚子树坪大桥、红花岭中桥等十一座大桥。我站在巫峡口,朝那一方山水久久凝望。出生于巴东的我知道,这每一座桥的修建都是多么不易,不知有多少人付出超乎寻常的辛劳。

  巴东高铁站建在溪丘湾乡葛藤坪,站房别致,飞檐黄墙,融合了巴楚文化的特征。土地被建站征用的农户们全都住进了附近新建的金叶湾小区,类似连排别墅的房子。我和朋友顺道走进一户人家,巫峡人好客,即使来了陌生的客人也会热情让座,沏上香茶,于是我们喝着茶与女主人聊了起来。这家三代同堂,坐在一旁的老人摇着蒲扇,女主人说丈夫在外打工,一个穿白T恤的小伙走进来,她指着说这是儿子,在读大学,假期回到巴东,正帮家里干些活。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已成往事,好奇须要过巴东,千山千水貌不同,却恰在此时,巴东巫峡口的新传奇在不断上演,但仍可清晨闻鸟鸣,黄昏看流金,耳过三峡风,夜晚数星星。

  长白逢岳桦

  刘建东

  长白山,海拔一千八百米之上,一年之中大多数的时间,被肆虐的风、漫天飞舞的雪、任性的寒冷所占据着,残酷的环境,令众多的树种望而却步。只有一种树,跨过自然划定的界线,沿着越来越陡峭的山脊,在越来越贫瘠的土壤上尽可能深地扎下根,迎着风霜,顶着暴雪,勇敢地向更高的高度挺进。

  这就是岳桦,是我在通往长白山天池的路途中,与之邂逅的一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