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乡村振兴(3)
因为艺术的介入,更多改变还在发生。油画家张佰桥曾租住在村民陈云发家,时常在客厅绘画,61岁的陈云发总在一旁盯着看。得知老陈想学油画的心思后,艺术家们提供画材、上门教学。“61岁之前,我不知道油画是啥。3年过去,我临摹过莫奈、梵高……每天做完农活后,忍不住画两笔。”如今陈云发家的客厅挂满油画,吸引不少村民和游客前来。
“艺术的距离并不遥远,就在茶余饭后的生活中。艺术的魅力,更是润物无声的。”在张佰桥等艺术家的带动下,更多村民开始参与做扎染、画农民画、做文创、搞农创,日子充实饱满、丰富多彩,荷包也越来越鼓。
稻田侧、玉米地旁,插着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农民画,很是别致。路过的人如果喜欢,扫描二维码就能购买原作。
“在艺术的浸润下,村民更‘爱美’了。”钟磊高兴地看到,“以前,一些村民的庭院比较杂乱,现在,村民们喜欢用花草、竹编将房前屋后点缀得漂漂亮亮,村容也焕然一新。”
充满艺术气息的江口村,口碑不胫而走,人气越来越旺。“我们顺势发展起乡村美育、研学培训、非遗文创、露营公园等一系列业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杨文群自豪地说,“在外的村民纷纷回乡了。”
入夜,蛙声阵阵,萍水河边的帐篷下坐满了人,大家吹江风、吃烧烤、听音乐、看电影,怡然自得。村民谢洪波是这个露营基地的负责人,他说,“这里高峰期每天收入2万元左右,10多个村民在这里工作,我看好江口村的未来。”
凌守富是江口村党总支副书记,晚上他来到江边散步,拍摄夜景。在他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上,“带你游江口”已经更新18集,总浏览量突破42万。“我希望通过幽默的风格、质朴的表达,让网友们看到家乡真实的自然与精彩的人文。”凌守富说。
凌庄明此前在外打工,村子的发展状况让他决定回乡开酒坊,“58岁开启创业之路”。在艺术家的建议下,他自己种高粱、古法酿酒、拍短视频,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今年以来,江口村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收入200多万元,带动400余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湘东区委书记何超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入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鼓励和支持更多优质的文旅资源向以江口村为代表的乡村扎根。”
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仁里村
古韵犹存 唤醒乡愁
本报记者 游 仪
凌晨4点,天还没亮,袅袅炊烟,从安徽宣城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一幢古民居升腾起来。程红霞守在灶边,一边倒水,一边和面,待得软硬适中,随即用力搓揉面团。炉火上,阵阵酒酿香味袭来,掀开蒸笼一瞧,酒酿元包露了出来,玉雪可爱。
青砖黛瓦马头墙,天井浮雕冬瓜梁。土灶、铁锅,木凳、圆桌,两层小楼朴素雅致,中间庭院草木繁茂。古民居里开上农家乐,村民程红霞是头一个。56岁的她,在这幢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徽派建筑里住了大半辈子,农家乐也开了10多个年头。
“厅堂能摆3桌,还有3个包间,菜是地里摘的,鸡是自家养的,新鲜得紧。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生意好的时候,我家一天能接待100多人。”元包蒸熟后,闲不下来的程红霞抓起一把稻谷,顺手撒向鸡窝,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仁里是个传统村落。山环水抱,登源河绕村而过,翘角飞檐,古建筑错落有致。自西门入,踏上青石板路,三街四门十八巷巧妙排布。穿行其间,古门楼、古牌坊、古祠堂,一个接着一个。